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14-01-26刘宝丽张春艳侯春凤
刘宝丽 张春艳 侯春凤
(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吉林 长春 130012)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刘宝丽 张春艳 侯春凤
(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观察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59例血液病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化疗患者的PICC置管静脉与部位、置管时间、置管长度、置管留管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及其处理措施。结果本组59例血液病患者的穿刺成功者54例,穿刺成功率为91.5%;PICC置管长度为(45.28 ±6.29)cm,留管时间为最长达550 d。临床上置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渗血、导管异位和不完全堵管。结论外周置入导管的最佳穿刺时机应选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患者右侧的贵要静脉,且实际的置管长度以比体表测量值短(2.6±1.4)cm;此外,良好的护理及维护对提高置管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液病;化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分析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即PICC置管,也是指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从患者的肘窝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再沿着血管走行最终达到患者的上腔静脉[1]。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不会对臂部及其他部位的日常活动产生限制,同时还具有减轻或避免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甚至引发静脉炎的优点[2]。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探讨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中的应用,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针对并发症的产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PICC置管在59例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病化疗患者59例。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年龄为15~73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16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有23例,淋巴瘤患者有12例,骨髓瘤患者有8例。上述所有患者均行刺激性药物化疗,其中进行首次化疗的有39例,行两次及以上化疗的人数有20例。
1.2 置管方法及应用
①置管方法:本临床研究中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首先选好肘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脉),采用皮尺测量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的距离。进行常规消毒,再铺好洞巾之后穿刺,插入导管后再在穿刺点处覆盖安尔碘棉片,并外贴一次性贴膜,同时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最后,拍摄X线片,以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上端,即第3肋间。②置管有关因素:PICC置管静脉、部位、置管时间、置管长度、置管留管时间等都与PICC穿刺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其中39例患者在首次化疗时进行PICC置管。因为首次化疗时,血管比较清晰,弹性较好、血管内壁光滑、耐受性也比较好。此时,患者的情况也较好,粒细胞和血小板数也基本正常[3]。患者因血液病初发,治疗期望比较高,故心理接受能力也较强。本组多选择右侧进行穿刺,且发现右侧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左侧,并且在不同的静脉中,贵要静脉的穿刺成功率最高,其次分别是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这也与已有的报道结果相似。本组中部分患者选择左侧的原因是右侧颈、胸或腋窝部有手术史,或是右侧静脉显现困难。在穿刺过程中还要注意,当送管困难时,要适当调整肢体的角度以提高送管的成功率。此外,实际置管的长度是由X线片拍摄确定的,即是以导管末端位于第3肋间为准,本组患者的实际置管长度比体表测量的长度要稍短。③置管并发症及护理:a.静脉炎。血管内留置导管期间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置管的静脉呈现红、热及条索状改变,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是首次未能穿刺成功,无菌区的暴露时间较长,或是因为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降低所致[4]。平时,换药时先用酒精去脂,再用碘伏消毒;包扎时,注意导管的末端要用无菌纱布包扎。b.局部渗血。另外一种比较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就是局部渗血,本组有11例患者在置管当天出现了渗血。通常情况下,年纪较大的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舒张功能变差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局部渗血状况。因此,穿刺后需要局部压迫5~10 min,最后采用冰敷或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注意禁止采用热敷。
2 结 果
外周置入导管的最佳穿刺时机应选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患者右侧的贵要静脉,且实际的置管长度以比体表测量值短(2.6± 1.4)cm;此外,良好的护理及维护对提高置管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讨 论
近些年来,血液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化疗治疗仍是该病首选的治疗方式[5],长期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容易导致血管破坏、渗血等状况,而采用PICC置管则能够明显降低反复穿刺对血液病患者所引起的并发症。综上,外周置入导管以首次化疗为最佳穿刺时机,穿刺部位首选为患者右侧的贵要静脉,且实际的置管长度以比体表测量值要短(2.6±1.4) cm。此外,良好的护理及维护对提高置管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丁小容,范爱飞,罗捷,等.两种不同PICC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9-980.
[2] 李生陆.两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9(12):1790-1792.
[3] 潘农,战微微,孔晓敏,等.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3(4):986.
[4] 盛春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插管在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4(6):16-17.
[5] 丁小萍,夏彩莲,李红梅,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18(4):532-533.
R552
B
1671-8194(2014)27-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