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4-01-25邓忠良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期
关键词:豆子瓶子动手

邓忠良

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处于认知与实践的初步成型阶段,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动手操作体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深入事物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原动力。可以说,要想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中,没有一定的兴趣作为催化剂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人类进化的特点,当一个人对所面对的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产生了足够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兴趣就可能促使其在一个乐观积极的情绪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增强大脑细胞的活性化程度,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与学生年龄段、兴趣爱好以及所具备能力相对应的动手操作环节,一方面不应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兴趣。

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几何的教学中,讲到“三角形的内角”这一概念时,教师不妨跟学生玩一个“小魔术”: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背过身去不看图像,而是让大家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三个角的大小。在学生刚测完第二个角时,闭着眼睛的教师迅速“预言”出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角度大小,在学生的一片惊讶中,让学生量出最后一个角度,果然分毫不差。这样一来,能够成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最终公布“魔术”的秘密:平面上的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一定是180°。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是存在于思维和概念中的抽象性知识。因此,对于毫无基础的小学生而言,接触数学可能会十分困难。而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并且设计一系列环节来让学生动手,则会有助于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见到、触摸到、感觉到的实体,从而有助于学生本身思维的不断开阔,并且向外进行拓展,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同时也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起对自身的信心,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几何的“体积是否与形状”有关时,教师先拿出两个不同形状但是标的净含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来让学生猜猜哪个瓶子大?学生会凭借第一眼的印象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的瓶子大。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问:“瓶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检验?”于是让学生考虑到生活中的经验,提出“大瓶子装水多”的概念。找学生去灌水,来比较两个瓶子的容量,最终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体积。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双手是体现他们智慧的最好工具。因此,动手操作在数学问题中可以使原本难以计算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发挥创新精神。

比如:教师在教授除法时,事先准备好一大把豆子,并让学生上台做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一个除法算式:24÷4=?之后要大家思考除法符号是什么意思。然后简单地将抽象的“÷”符号解释为:“将两颗豆子用最公平的方法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挑出24颗豆子,让他想想怎么样分给4个小朋友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满意。学生会将24颗豆子分成相同数量的四份,然后让大家数数每把有几颗,得出数字6,那么就可以在黑板上公布之前算式24÷4的答案是6。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什么叫“除法”。

当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理解了具体的形式之后,可以巧妙地利用变化来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是不是一把豆子想要完全公平地分给几个小朋友都可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发现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平均分配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余数”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数量都可以除到没有余数等,发挥其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灵活地安排和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数学的概念,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兴趣,发展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重庆江津区慈云小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豆子瓶子动手
我也来动手
夹豆子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我和小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