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课题”伴我成长

2014-01-25吴音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期
关键词:五线谱音乐课京剧

吴音昊

“个人课题”引领我走上开满鲜花的教育科研之路。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也从2008年开始慢慢改变。

2008年9月,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个人课题”的网络管理平台,开始鼓励教师个人以博客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申报小课题进行研究。巧的是刚听完我校特级教师刘杰老师的讲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其中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只因当时并没有深入体会,所以对此句话持有怀疑态度,心里想,仅是每周十八节的教学任务就够累了,还要再花时间搞一课题进行研究,这不是自己找累吗?还能找到幸福感?可能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申报了第一个“个人课题”,开始了我的课题研究之路。

第一个课题———雾里看花,糊里糊涂

第一个课题我没有任何准备,也不知道怎样选题,因为那几年一直上公开课,而且都是关于欣赏内容的,对欣赏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实践,所以我就糊里糊涂地申请了“研究欣赏内容的重构”这个课题,由于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因此很快就写好了开题报告。现在我再回过头看我曾经写的开题报告,自己都很纳闷,当时怎么会这么写呢?研究的过程也是糊里糊涂的,虽说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做起来依然觉得好费劲。一是事先没有可行的计划,对研究目标没有明确的设定。二是对网络还不熟悉,操作上总觉得有些麻烦。三是还没掌握研究的方法,不知道具体怎么研究。现在反思一下,这个课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深入下去,只停留在了几节公开课上,缺少对常态欣赏课的研究,充其量是督促自己完成了一个实践教学总结。

第二个课题———隔江犹唱,拨开云雾

“万事开头难”这句俗语千真万确。事情一旦开始做了,慢慢就熟悉了,况且每个人的第一次都会觉得“难”,这是正常的,调整好了心态,我就耐下心来从容地去做好每件事。在第一个课题的实施阶段便有了第二个课题的雏形。当时适逢我第一次教低年级段,二年级七个班加两个三年级的班。每个班约五十多人,在课堂上,需要我绷紧神经,竭尽全力,才能使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偏偏我们学校用的是五线谱教材,这简直令我苦不堪言,一天四节课,就像上战场,每天都感觉自己很认真地付出,收获的却只有疲劳,最后因为上课不停地组织教学,慢性咽炎反复发作,有时就干脆哑了,开始害怕上课。越是害怕上课越觉得那四十分钟简直太难熬了、太漫长了。这时,我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究竟应不应该把大量时间用来教他们认识五线谱,唱五线谱,他们学得不愉快,我教得也辛苦。音乐课的核心价值是审美,音乐课最该让学生享受愉悦,而我的教学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一首歌曲如果不用感情去演唱,那演唱出来的声音就是没有“灵性”的,也不会感动自己,怎么可能说进行了“审美教育”呢?我确定了第二个“个人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用情歌唱”的方法,目的就是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世界的成长,指导学生把一首首歌曲“用情”歌唱出来。我开始琢磨怎样的教学指导能带动学生的感情,在不断反思中开始关注课堂上先前不在意的东西,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注我的教学行为。

第三个课题———流连戏蝶,尽得其乐

第二个课题总的来说做得比较轻松、愉快,和第一次做课题相比,我不再认为做课题是个负担,而是一件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我体会到了研究就像酿酒,时间越长酒香越浓。品尝到了酒的醇香,我就主动申报了第三个课题。第三个课题是在学校的国家级课题“自主习得教学模式”这个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引领五年级学生自主欣赏京剧的研究”。适逢2010年11月京剧申遗成功,作为音乐教师,我觉得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粹,起码也要给京剧扫盲。选择这个课题的勇气也来源于刘杰老师的一次讲座,她就如何选题是这样说的:“你觉得自己教育教学哪个方面弱,你就研究哪个方面,深入研究以后,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听得此话,我如梦初醒,我也想验证一下:通过对自己一点都不在行的京剧开始研究,是不是真的能成为京剧方面的专家。酝酿了两个月,自己前思后想终于在申报课题的时候下定决心从自己未知的领域开始研究。

我还只是一个研究者,还在路上,以后还要不断努力,争取成长为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让我的音乐课更精彩;我的学生更幸福;我的教学生活更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大马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五线谱音乐课京剧
嘻哈音乐课
京剧表演开始了
天然的五线谱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