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疫苗接种后HBVM变化情况及感染模式的观察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长春市

初 秋

(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乙肝疫苗接种后HBVM变化情况及感染模式的观察

初 秋

(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目的 了解人群中感染乙肝的情况和感染模式的变化,了解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控制程度,为评价乙肝疫苗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对长春市及周边地区共18325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 男女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3.13%和86.52%,无显著性差异;城乡组HbsAb阳性率分别85.99%和42.00%,具有显著性差异;接种过乙肝疫苗组,HbsAb阳性率达91.32%,HbsAg阳性率6.43%,而未接种乙肝疫苗组HbsAb阳性率仅达53.23%,HbsAg阳性率9.14%,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能够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是一种有效控制乙肝传播与发病的方法。但是乙肝疫苗并不能够对机体提供完全的保护,除此之外,正确的预防措施也是控制乙肝传播的必要手段。

乙肝;疫苗;血清学指标;预防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并发体内多种器官功能损伤的一种流行性疾病。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肝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每年全球约有1~1.5亿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及相关并发症,部分患者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目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唯一特异性有效手段。本文对长春市及周边地区共18325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1],以全面了解目前城乡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对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进一步普及乙肝疫苗,防治乙肝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期间,选择区域包括长春市路园区、朝阳区、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周边的农村地区,年龄范围在3~64岁,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共计18325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

1.2 取样方法:调查对象按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性别、地域进行分组,所有对象全部按照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格进行仔细询问调查,采集静脉血,分离处理得到血清,保存条件为-20 ℃。

1.3 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对乙肝血清标志(HBVM)进行定性分析检测。乙肝标志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比较接种过乙肝疫苗与尚未接种乙肝疫苗两组人群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当P<0.05则说明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性别差异:调查的18325人中,男10322人,女8003人,男女比例1.29∶1,HbsAb阳性率男女组分别为8581人(83.13%)和6924(86.52%),虽该抗体男性略低于女性,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地域差异:调查的18325人中,9324人来自长春市区,9001人来自长春周边的农村地区,城乡人数比例1.04∶1。调查结果显示,HbsAb阳性率分别为8018人(85.99%)和3780人(42.00%),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城市中人群携带抗体的比例大于乡村人群的比例,这可能与乙肝疫苗的推广和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医疗设施及条件是否理想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2]。

2.3 接种影响:调查的18325人中,有6232人曾接受过乙肝疫苗的注射,12093人未曾接种过乙肝疫苗,比例1:1.94,调查结果显示,接种过乙肝疫苗组,HbsAb阳性率达91.32%,HbsAg阳性率6.43%;而未接种乙肝疫苗组HbsAb阳性率仅达53.23%,HbsAg阳性率9.14%,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3.1 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上来看,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是否携带抗体与性别无关,与地域差异及是否曾接种过乙肝疫苗有着密切联系。调查结果表明,乙肝疫苗作为目前预防乙肝病毒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防治措施[3,4]。但从数据上看,接种乙肝疫苗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携带抗体,这可能与接种时间、个体差异等一系列原因有关。相关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而这种保护性的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人群的下降水平不一样。第一次注射乙肝疫苗后的3~5年,约30%~45%的人HbsAb水平下降至10IU/L以下,甚至完全丧失HbsAb,这就代表失去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一次性乙肝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机制十分有限,因此,长期监控和定期复种对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是十分有必要的。

乙肝疫苗接种后,健康成人预防乙肝病毒的保护率约为88%,其预防效果与年龄成反比,与接种者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吸毒史、有无肥胖、抽烟状况等有着密切联系。新生儿、青少年以及健康的成人接种后,机体免疫应答效果十分理想,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相对较小;而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免疫缺陷、吸烟、饮酒或是肝肾功能受损的人群,其接种后HbsAb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容易引起无应答或弱应答。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原因可能有: ①乙肝疫苗失效:乙肝疫苗热稳定性良好,但冻结对其破坏性较大,储存或运输不当,就可能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后机体无应答;②接种剂量不足: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剂量过少可能会引起弱应答,可增加接种剂量或增加接种次数;③接种途径影响,乙肝疫苗的最佳接种位置是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若对肌内注射后无应答或弱应答,可换用皮内注射方法[5]。

一般而言,接种成功后,5~9年内乙肝疫苗对机体会一直具有保护作用和免疫效果,而后会逐步下降。HbsAb水平下降趋势是开始速度较快,而后趋于平缓,其下降速率与机体注射后HbsAb产生的水平有关。尽管目前有研究表明,当HbsAb消失后,机体在遭受乙肝病毒攻击时,仍能够应激的快速的产生HbsAb进行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免受HBV的侵害。但由于不同人的机体免疫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长远看,注射乙肝疫苗并定期复种,是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案。

3.2 乙肝的预防:乙肝是一种慢性疾病,后期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尽管乙肝疫苗能够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正确的预防措施可进一步避免感染。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约有1/3的乙肝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所致,自1992年起,我国就在全国普及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城市地区普及较好,乡村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血液传播,当输入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制品后,血液中会带有大量的肝炎病毒,即使输入者体内携带有抗体,但由于浓度过低等原因仍无法彻底清除病毒,进而使机体受到感染。因此应注意,必须到正规的医院输入血液或血制品,不随意在小诊所拔牙、纹身等,进行有血液接触的活动时应注意安全卫生,进行输注时针管必须一人一管,避免交叉感染。体液传播,若破损皮肤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体液,机体则容易感染,体液传播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染的途径,唾液、乳汁以及分泌物均能够通过损伤皮肤或细小裂口进入机体。在日常生活中,剃须刀、牙刷、修眉刀等私人生活物品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共用,使用餐具时也应注意消毒,因为病毒易通过受损的口腔黏膜进入体内。性传播,性传播也是一种体液传播,使用避孕套等防护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概率。

注射乙肝疫苗,目前,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有效性可行性最佳的一种手段,尽管目前我国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已经普及,但由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而逐步下降,定期的检查和复种能够有效维持体内抗体水平,更好的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的攻击。

[1] 丁晓燕.长春市西南部地区3万居民乙肝病毒免疫情况调查[J].中国厂矿医学,2009,22(3):380.

[2] 李敬云.上海、天津、太原三市部分农村人群HbsAg阳性者某些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5,16(5):266.

[3] 刘崇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规律的研究[J].病毒学报,1991,7(1):8.

[4] 李亮.江苏省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5,34(3):33.

[5] 胡涛.健康大学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疫苗接种变化趋势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4,7(6):13.

R186

:B

:1671-8194(2014)32-0201-02

猜你喜欢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长春市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乙肝疫苗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