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
2014-01-25边爱红
边爱红
(内蒙古锡盟蒙医医院,026000)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及腰部疼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甚则晕厥,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西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及未生育的年轻妇女。笔者采用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来自2007~2012年的门诊就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年龄16~3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个月。对照组24例,年龄14~3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上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治疗组:①中药治疗:自制逍遥定痛汤。药物组成:柴胡9g,炒白芍15g,当归10g,枳壳10g,香附10g,白术10g,茯苓15g,乌药10g,小茴香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随证加减:冷痛寒气重加艾叶、肉桂;恶心加姜半夏;气短乏力加党参;肾虚加菟丝子、川续断。用药方法: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每于月经前5d服用,连服1周,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②埋线疗法:取穴关元、三阴交、气海。寒凝加中极;气血亏加足三里;气滞血瘀加太冲;肝肾阴虚加肾俞。操作方法:将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线段,浸于75%酒精中备用。患者采用仰卧位,取穴,消毒,将备好的羊肠线夹入六号埋线针头,使其不漏出针尖,将针迅速刺入穴位,推动针芯后退出针管,把线植入穴位的肌肉层。如有出血,可使其流出几滴,再用棉球按压止血,贴输液贴以保护针眼。15d埋1次,经前1周操作,连续治疗3个月。
2.对照组:单纯针刺,选穴如下:关元、气海、内关、合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肾俞、肝俞、膈腧、太冲。每次选用6~7个穴位,用1.5寸针直刺入皮肤,得气后留针30min,每于经前5d行针1周,连续3个月。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疼痛消失,停止治疗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病情未复发者;显效:连续3个月疼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减轻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24例,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论
原发性痛经,发病率30%~50%。有关痛经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前人论治痛经多责之风冷客于胞脉,《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病。”青年女子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紧张,工作压力大,常致心情压抑,气机郁滞,冲任气血不畅,胞宫瘀阻,经血难于正常下泄而发为痛。笔者自拟逍遥定痛汤以疏肝健脾、散寒行气止痛。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引经;当归、白芍、枳壳养血活血行气;白术、茯苓健脾;五灵脂、延胡索活血止痛;乌药、小茴香暖宫散寒,行气止痛,尤其乌药上走脾肺,下达肾与膀胱,用于痛经效果极佳。
埋线穴位气海为生气之海,以助运化之机,且通调任脉,温固下焦;“冲脉起于关元”,关元培肾固本;三阴交为肝脾肾的交会穴,为调理气血之要穴;中极有助气化,调冲任的作用;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太冲疏肝解郁,理气调血;肾俞则有培补肾气、填精益阴之效。
穴位埋线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该法通过羊肠线的多种作用(异体蛋白、异物刺激)促进神经、体液发挥一系列的调节作用,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应激能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正符合中医的调理气血和疏通经络的治疗原则。羊肠线在穴位缓慢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目的。张景岳有“久远之疾,其气必深……留不久则固结之邪而不能散也”,充分体现了穴位埋线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一方面埋线针较粗,刺激较毫针大,可产生较强的针感,同时穴位埋线容易出血,产生放血通络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