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针法治疗面瘫
2014-01-25张凤琴马瑞斌
张凤琴 马瑞斌
(1.山西省左权县中医医院,037100 2.山西省左权县人民医院 )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在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极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我们将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左权县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5例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常规针刺组和毛刺针法组,观察结果显示毛刺针法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65例面瘫患者。其中男23例,女4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7岁,平均(44±11)岁。病程最长66d,最短1d;其中Bell's面瘫44例,亨氏面瘫12例;属中医风热型43例,风寒型22例。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
病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患者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撅嘴等动作。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可有病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和)听觉过敏,Bell征阳性[1]。中医诊断、辨证依据:①风寒袭络:起病突然,口眼㖞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灼络:起病骤然,口眼㖞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
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外伤性面神经损害所遗留的周围性面瘫;肿瘤因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面肌伴有偏瘫或其他颅神经麻痹的中枢性面瘫;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衰竭、妊娠早期;不能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
针具选择:两组均选直径0.30 mm、长度40~50mm的不锈钢毫针。
1.常规针刺组:取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取穴阳白、攒竹、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颧髎、迎香,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
操作方法:仰卧位或坐位,面部穴位络合碘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捻转手法;合谷穴则采用泻健侧、补患侧之捻转手法。均施手法约1 min后留针,每次留针30min,中间不施手法。
2.毛刺针法组:取穴:健侧取头维、四白;患侧取阳白至悬颅、迎香至颧髎至太阳、地仓至颊车。
操作方法:仰卧位或坐位,皮部常规消毒,取毫针直刺,穴位之间每1.5~2cm刺一针,均刺2~3 mm,使针不能直立,也不能掉落,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不行针。健侧头维沿皮刺5~10 mm,四白直刺3~5mm,均施捻转泻法1min后留针30min。
疗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d,进行下一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闭眼对称,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Ⅰ级;有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较治疗前提高1个级别及以上;无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较治疗前提高不足1个级别。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3例,治愈1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32例,治愈1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
讨论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瘫的病因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瘫以20~40岁多发,且女性多于男性。虽然本病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妨碍患者正常饮食,且明显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者疗效不好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明显负面效应,导致焦虑、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留有面部肌肉痉挛、肌肉挛缩等后遗症。西医治疗面瘫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扩血管、维生素B类药物。针灸疗法在面瘫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经济、毒副作用少等特点。研究表明,针灸可阻止各种因素(比如寒冷、带状疱疹病毒等)对面神经的进一步损害,祛除病邪、修复受损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我们认为,面瘫发病受之于风邪外袭,外邪入侵,其病位在经络学说中的皮部。“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3]。在本病的受邪发病过程中,布于肌表皮肤的浮络首当其冲。针灸针刺法能导邪外出,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皮部为营卫之气灌注之所在,阳明、少阳、厥阴三条皮部循于面部。毛刺是针灸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法,源于《灵枢·官针》篇中的九刺,曰:“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俗称挂针,即多针浅刺,针如毛发,细密群立,其实质属皮部刺法。这种针刺法直接针对受邪气侵扰的浮络,调和营卫,疏理皮腠,养营和血,柔肌润肤,寓复于补,寓浅于补,既能导邪外出,又有安未受邪之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反沉,病益甚”[3]。
通过这组病例的观察、总结,我们发现,毛刺针法与通常穴位针刺法在治疗面瘫中有显著优势,再一次深深领悟到中医学说的博大精深,银针虽小,道理实大!小小的差异可有明显的不同。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3.
[2]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39-640.
[3]黄龙祥校注.黄帝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