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桂论治小儿温病的经验探析

2014-01-25朱丽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风温热病论治

朱丽芳,赵 黎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昆明 650032 )

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为温病学派大师,学验俱丰。《幼科要略》附于《临证指南医案》之后,据考乃叶氏亲自订正,内容精辟,方药精妙,甚切实用。本文就叶桂《幼科要略》治疗小儿温病的经验进行探析,以探求其证治特点。

1 体属纯阳,热病最多

叶桂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肺卫不固,易为四时外感病邪所犯。而小儿时感疾病以温热居多,因“从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饮食不化,蕴蒸于里,亦从热化。”为此叶桂将小儿的体质及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体属纯阳,热病最多”,并明确指出了小儿温病的特点和传变规律,即 “纯阳之体,易感温邪;稚阴之躯,易耗阴液;首先犯肺,顺传胃肠;逆传心包,易闭窍动风”[1]。叶桂的这一观点,对临床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 证分四时,药以辛凉为主

中医学认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其病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叶桂论治小儿温病,依据四时外感病邪的不同,分四时灵活施治,提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中伤为病,当按时论治”的观点,以三焦及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用药以辛凉为主。

2.1 春季温病

包括春温与风温。叶桂认为二者虽属于春季温病,但论治有异。春温因“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生少阳”所致。证候以邪郁内发、里热炽盛为特点,属于伏邪温病之类,治疗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风温为感受风热病邪所致,多发生于春季气候转暖之时,侵袭人体多以肺为主。叶桂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风温肺病,初起宜用辛凉以清肃上焦,药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栝楼皮、花粉以宣泄肺卫为主。若邪热入里,用石膏、竹叶等清泄肺热;若日久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以清泄里热;逆传心包治以清心开窍,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深入营血投以清营凉血;后期肺卫阴伤,宜甘寒清养胃阴。

2.2 夏季温病

即暑温。暑温具有传变迅速,其性酷烈,耗气伤津的特点。叶氏提出“夏暑发自阳明”,初期多见壮热、口渴、汗多等阳明气分热甚证候。治疗上以“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涩酸敛,不必用下”为大法。暑病初起多用白虎汤为主清暑泄热;热甚伤津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后期余邪劫烁阴液,津气大伤,用酸泄之品以清热生津;若暑热日久入营血,则必用营血分药,少佐清气热之品。另外,叶氏云“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治疗上提出忌用辛温解表,宜用木防己、蚕沙等。

2.3 秋季温病

主要指秋燥,叶桂认为秋燥与风温均是肺气受病,但因所处时令不同及小儿体质的差异,故临床特点亦有不同。秋燥有津液受损、干燥失润的见症。对温燥的治疗,叶桂提出了“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的治疗法则。

2.4 冬季温病

对于冬温,叶桂指出了“若冬令应寒,气候温暖,当藏反泄,即能致病,名曰冬温”,“其治法按症,必以里证为主,稍兼清散有诸。设用辛温,祸不旋踵矣”的论点。

由上可见,叶桂论治小儿外感温病用药以辛凉为主,倡导“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辛苦寒,下焦药用咸寒”的原则。治上焦常用桑叶、杏仁、香豆豉、薄荷、连翘等轻清平淡;中焦阳明热甚,多选石膏、竹叶等辛寒清散,日久邪热不解芩连、凉膈亦可选用。若邪热入营,逆传心包,除清营解热外,急先开窍,多选用牛黄丸、至宝丹等;邪入血分,则选连翘心、竹叶心、玄参、生地、天麦冬等清凉血分[2]。这一治疗小儿的温病学思想,被吴鞠通总结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治”,为后世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规范。

3 热病伤阴,救阴必扶持胃汁

叶桂治疗小儿温病时刻注意顾护其津液。叶桂指出“热病伤阴”,加之小儿为稚阴之躯,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慎用攻伐、汗散、泻下及消导之品,以防伤阴,并提出“小儿温热病阴伤为多,救阴必扶持胃汁”的观点。如风温初起忌用辛温发汗药物,以避免助热化燥;温病后期治疗,提出“温病后期,胃阴必伤,虚多邪少,则宜甘寒养阴;若兼见肝肾阴亏,当以育阴除热,辛散苦降不宜”;如对秋燥提出“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暑邪挟湿,状如外感风寒,忌用柴、葛、羌、防以防助热伤阴,宜用木防己、蚕沙等。另外针对世俗医者滥用消导药之误,叶桂指出不可拘于小儿必有食滞之说,切记滥用消导克伐之品以防耗伤阴液,认为“每致胃气索然。內风来乘变见惊痫,告毙甚多。”

4 注重整体观念,兼顾体质

叶桂治疗小儿温病注重整体观念,时时兼顾小儿体质。叶桂抨击世俗医者“所用药饵,不分气血阴阳,但知见症施治”,指出“须审体质症端,古谓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如对冬季外感寒邪致病,小儿肌疏易汗,认为《伤寒论》之麻黄、桂枝并不适合小儿,提出多用紫苏、防风、羌活之类以防汗泄太过。即使寒邪伤肺,也是“前杏枳桔”之属。如对痢疾的治疗,提出“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不可概以攻击清夺施治”。对小儿寒邪直中脏腑,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指出“小儿科太阴中寒最多,厥阴间有”等。可见叶桂临证知常达变,不泥于一法一方,用药精细,值得后人细细揣摩。

总之,叶桂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小儿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所创立的理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提高。

[1] 沈英森,李恩庆,刘正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531.

[2] 周德生,陈新宇.临证指南医论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1-254.

猜你喜欢

风温热病论治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
石横特钢3#高炉热风炉智能燃烧技术应用实践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