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未病思想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4-01-25王洪彬李晓泓孙志芳崔建美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灸法外科针灸

王洪彬,李晓泓,孙志芳,崔建美,赵 舒,孙 娜

(1.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063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外科正宗》记载:“盖艾火拔引郁毒,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四·痈疽方一十四首》记载:“凡痈疽之疾,未见脓易疗之,当上灸三百壮,四边间子灸各二百壮,实者可下之,虚者可补之,有气者下其气。”《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一外科图形·痈疽治法·总括》记载:“痈疽疮疡初起如粟,若麻痒焮痛者,内毒甚也。七日之前形势未成,不论阴阳均先当灸之,轻者使毒气随灸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实良法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家运用针灸治未病思想广泛地应用在预防及早期治疗外科疾病方面。

1 介入时机

针灸治未病思想应用在外科疾病防治时,针灸的介入时机一般在疾病初起之时,此时应用灸法、针刺、火罐等进行治疗,可以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有效地治疗疾病,延缓疾病的进展,减轻疾病损害程度[1]。《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八·针灸下·痈疽第五》记载:“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疖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疔疮》记载:“疔疮者,其种甚多,初起皆一点突如丁盖子,故名之。发于手足头面者,其死更速,惟宜早灸。凡觉有此患,便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十四炷,依图取穴。”《丹溪心法·卷五·疔疬八十六》记载:“治瘰疬……初生起时灸曲池,男左女右。”《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十一·面图形六症·缠喉风》记载治疗缠喉风时:“凡始觉以艾灸两肩井、两曲池、两三里穴,可使上下分其毒,又以三棱针刺两少商穴,血出亦泄其毒。”

2 常用针灸治未病方法

在防治外科疾病的过程中,针灸治未病的方法有针刺、灸法、火罐等,以灸法应用最多。《简明医彀·卷之八·明灸》记载:“人年四十以上,患发背等毒,急宜早治。为治之要,莫过灼艾之功,胜于用药。使毒气外泄,而有行散之力;使热气内攻,而有消逐之能,则凝血滞气由此而解矣。若处乡居僻境,深山穷谷,及游宦行商,舟车驿邸,无医药之处,尤宜行此灸法,其效甚捷。明灸之法,亦施于阴毒、顽木不痛恶疮。在阳证疮疡肿毒,隔蒜可也。最胜者,独蒜大颗,切片三分厚;次赤皮蒜捣烂作饼,或切片。古有豆豉、椒、姜、盐、葱,相和捣烂捻饼灸法。其硫黄灸,豆豉饼灸,净土灸,皆良法也,取其便而用之。初起攻散,已溃接补阳气。如疮不开大,肉不败坏,疮口易敛,皆一灸之神力也。”因此古代医家将灸法广泛的应用在外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常用灸法有隔蒜灸、隔豆豉饼灸、隔附子灸、隔姜灸、隔盐灸、硫黄灸、净土灸、骑竹马灸、黄蜡灸、鸡子灸、桑柴火烘法等,其中隔蒜灸应用范围最广,在《赤水玄珠》、《洞天奥旨》、《冯氏锦囊秘录》、《古今医统大全》、《惠直堂经验方》、《济世全书》、《济阳纲目》、《济阴纲目》、《简明医彀》、《景岳全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女科经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山居四要》、《寿世保元》、《四科简效方》、《彤园医书(外科)》、《外科备要》、《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选要》、《外科正宗》、《万病回春》、《万氏秘传外科心法》、《文堂集验方》、《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医方集解》、《医说》、《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医宗说约》、《杂病源流犀烛》、《张氏医通》、《证治准绳》等医籍中均有记载,涉及白蛇缠疮、背疽、穿踝疽、穿掌疽、疮疡、蠹疽、发背、附骨疽、虎口疽、肩后疽、颈痈、跨马痈、内踝疽、内痈、脑疽、脐痈、乳劳、乳痈、手心毒、体疽、臀痈、脱疽、丫刺、杨梅疮、夭寿疽、腋疽、痈毒、痔漏、肿疡、足发背、足跟疽、足疡等多种疾病早期防治。

如《赤水玄珠·第二十九卷·外科·五发痈疽通治方》记载:“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贴其中心,以小艾柱灸之,五壮而止……若肿大,即捣蒜饼焙干,蘸法醋灸热,更换频罨。或以熨斗火于蒜上熨之,逐次更换热饼频熨。”《外科理例·卷一·论隔蒜灸四十七》记载:“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丹溪曰: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而郁内热。若于始发之际,外灸以散其毒,治之之早,亦可移重就轻,转深于浅。东垣曰: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纸先干处,即痈头也。取蒜切片如三钱厚,安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十数日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者,用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烧之,亦能活也。若初发赤肿,中间有一黄粟米头,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片厚薄,安头上,著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

其他灸法,如隔姜灸法,在《保幼新编·遍身胎肿》记载:“疔肿初生时,生姜作片而孔其中,敷肿处,以石雄末和药艾细捻之,着姜孔而灸之七七壮,仍取枣肉敷之,谓之姜灸。肿毒自消而完合不难。(若已脓,以剪刀剪肿尖,仍作姜灸)。”净土灸法如《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痈发背方第四》记载:“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痛痒有异,即取净土水和作泥,捻作饼子,径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黄蜡灸法如《外科大成·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黄蜡灸法》记载:“凡痈疽发背,诸毒恶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次以铜漏杓盛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化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三二次速溃。久溃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瘀脓尽化,收敛甚速。”鸡子灸如《串雅外编·卷二》记载:“凡毒初起红肿无头,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桑柴火烘法如《外科大成·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桑柴火烘法》记载:“背疽初起肿痛,重若负石,坚而不溃者,用之能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出毒水,即能内消。若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补阳气,散余毒,生肌骨,移深居浅。用新桑树或桑木枝长七寸劈如指粗,一头燃着吹灭,用火向患处烘片时,火尽再换。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三二次,以肿溃肉腐为度。若腐已去而新肉生迟者,则于疮四畔烘之。凡阴疮瘰疬,流注臁疮,恶疮久不愈者,俱宜烘之。书云:火有拔山之力。惜乎治者之不用耳[2]。”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医家在外科疾病的早期介入针灸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痈疽的早期治疗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为针灸治未病思想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临床基础。

[1] 王洪彬,李晓泓,宋晓琳,等.“逆针灸”溯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05 -1206

[2] 张璐.灸法治疗痈疽的古代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30

猜你喜欢

灸法外科针灸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