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常见病防治
2014-01-25王玉剑杨学伶王作云
王玉剑 杨学伶 王作云
(1.天津市宝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800;
2.天津市宝坻区王卜庄畜牧兽医站,天津 301800)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常见病防治
王玉剑1杨学伶1王作云2
(1.天津市宝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800;
2.天津市宝坻区王卜庄畜牧兽医站,天津 301800)
泥鳅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其营养价值高,抗病能力强,易饲养,价格高,是农民朋友发展水产养殖的好门路。泥鳅池选址、选苗、合理放养密度及饲料管理很重要,对于常见病的预防及治疗更关系着经济收入和泥鳅的品质,关系到民生。
1 日常管理
1.1 泥鳅的饲养环境
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1.2 泥鳅苗种的选择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泥鳅苗下池时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泥鳅体表的病菌,同时使泥鳅处于应激状态,促进其分泌大量黏液,下池后,可避免病原体感染。
1.3 合理的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容易导致泥鳅生病。一般情况下4~5 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m2,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1.4 定期加注新水
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注意,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每次换水时注意,使用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在曝晒池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差过大而引发疾病。
1.5 加强饲料管理工作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泥鳅贪食,不消化,易引起“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更不能投喂,否则会导致泥鳅发生肠炎等疾病。
1.6 调节水质
在泥鳅饲养过程中,要定期使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生物活菌制剂可使水质保持一定肥度,让水体处于活、爽状态。
2 常见病防治
2.1 赤鳍病
病原体是产气单孢菌。池水恶化、养殖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鳅体受伤均易导致该病的发生。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肠管糜烂,通常并发水霉病。
为避免鱼体受伤,泥鳅苗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2.2 水霉病
又名肤霉病,病原体是肤霉菌。该病在水温较低时易发生,尤其在冬季;在鳅孵化过程中易患此病。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
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1 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 min。患病的泥鳅可浸入4 ppm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 min,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 min。
2.3 腐鳍病
其病原菌为杆菌,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伴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含10~15 μg/ml的恩诺沙星、氟哌酸、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2.4 白鳍病
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蓄养时若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3 ppm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2.5 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的死亡。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 mg/L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 mg/L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