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性研究
2014-01-25周昌先朱天波
周昌先 朱天波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卵巢激素依赖性肿瘤,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发生率20%~50%,临床上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常见,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10年来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74例手术患者作为对比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分别为:腹式组、腹腔镜组、阴式组与宫腔镜组。对四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①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按照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采用腰麻联合持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②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足高膀胱截石位。留置导尿管,已婚的患者防止举宫器,气腹压力维持12~15 mm Hg。常规4点穿刺,子宫肌瘤直径>8.0 cm者,用改良Tmcar穿刺法,将第1穿刺点移至脐上腹中线3~5 cm处,同时相应平行上移第二、三操作孔,保证各穿刺点与瘤体上缘的距离不少于10 cm。③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选择腰麻联合持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导空膀胱,固定宫颈并向下牵引,以1 ∶ 2000肾上腺素0.9%氯化钠溶液注入阴道前后穹隆、膀胱阴道问隙、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直肠间隙。④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于手术前夜置入宫颈扩张棒一根。术前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及大腿上1/3,取出宫颈插管,铺手术巾及手术大单。宫口扩张至12号Hegar扩张器,置入官腔电切镜。
2 结果
对四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宫腔镜组无论是在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其他的三组;腹式组是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最长的一组,此组患者的出血量也是最大的;对患者治疗后的3年进行跟踪回访发现,宫腔镜组是子宫肌瘤的复发率最高,P<0.05。从10年来手术选取的类型来看,微创手术的应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却有每年都在上升的趋势。
3 讨论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系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长以及术后腹部疤痕而逐渐远离医生和患者的选择。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经阴道进行操作,虽然腹部无切口,但术者仍可在直视下操作。并具有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腹腔镜剔除术组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是因为阴道的空间狭小、暴露空间小、手术视野局限等局限,很容易造成其他脏器的损伤,所以此种手术方法仅适合于单发性、肌瘤直径≤10 cm、无盆腔粘连的患者;子宫恶性肿瘤,盆腔粘连,阴道狭窄和粘连,全身及盆腔的急性、亚急性感染,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不适宜选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2]。与腹式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同样具有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微创手术的优点,但是与阴式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具有手术时间较长及术中出血量较多等不足。
与上述三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近年来开始广泛应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腹部无切口、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可保留子宫生理功能的特点。但研究表明,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仍可能有部分肌瘤存留在宫壁间,日后可能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本组资料显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仅适用于内膜下的小肌瘤剔除,并且术后两年肌瘤复发率较高达12.7%。
本文结果显示,近10年本院开放性子宫肌瘤手术呈整体性下降趋势,而微创手术则相对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既保留子宫又能剔除肌瘤,同时避免腹壁大瘢痕出现的美容功效方面,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必将超过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而成为子宫肌瘤剔除的主流术式,同时也必将是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变化趋势。本组资料显示,浆膜下单发的中小肌瘤比较适合阴式剔除术和腹腔镜剔除术而内膜下的单发小肌瘤更适宜采用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治疗。而瘤体>10 cm、多发性并伴有其它征象的患者适合采用腹式手术方式治疗。
[1] 朱耀魁,王晓玉,谢杏关,等.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变化及相关因素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26(7):941.
[2] 刘阳,李世彤,郭瑞英.宫腔镜下肿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应用的疗效观察.临京医学工程,2013,20(6):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