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茱萸蒜茸膏穴位贴敷手足口病发热患儿136例护理体会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调护涌泉穴吴茱萸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中医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吴茱萸蒜茸膏穴位贴敷手足口病发热患儿136例护理体会

王美全罗试计*赵娴何复忠岑金花杨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中医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总结分析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及辨证调护对手足口病发热患儿退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手足口病发热患儿退热效果良好,缩短了留观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吴茱萸蒜茸膏;穴位贴敷;手足口病;发热患儿;护理体会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全称属于“口疮”、 “湿温”、 “时疫”等范畴,是因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湿热疫毒内侵肺脾,热毒阻于肺脾二经,热蕴湿生,湿热蕴阻肌肤,症见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疱疹甚或神昏、抽搐等。以夏秋季节性发病多见,婴幼儿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患儿常因持续高热不退、口腔疱疹等而哭闹不安,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儿生命[1]。我院自2014年5月以来,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d,配合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及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中药外洗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6例HFMD患儿,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水痘、风疹、口蹄疫等。136例患儿中,男77例,女5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口腔疱疹或溃疡、食欲差等症状;体温最高39.8℃,最低37.5℃;少数患儿C反应蛋白(CRP)﹥10mg/L,外周血白细胞N%﹥70%,心肌酶改变。全部病例入院均常规给予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且用中药外洗,发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功效;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CRP、外周血白细胞异常的患儿静脉加用抗生素。

1.2 方法

1.2.1 沟通 治疗护理操作前首先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讲解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的目的、步骤、贴敷时间、注意事项等,取得家长信任,并能协助及配合治疗,依从率100%。

1.2.2 吴茱萸蒜茸膏方剂与贴敷步骤 吴茱萸研制成细粉,过120目筛;大蒜反复舂至茸状。将吴茱萸细粉末和蒜茸等份反复搅拌,混匀成膏即可。选定涌泉穴,以75%乙醇清洁局部皮肤,操作者大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涌泉穴1min,取黄豆仁大小吴茱萸蒜茸膏贴敷于涌泉穴,后用医用胶布固定稳妥,用同样方法贴敷对侧涌泉穴,持续作用2h后拆除膏药,温开水清洁局部皮肤,保暖,防寒邪入袭。在贴敷过程中,责任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及体温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度皮疹,属正常反应,不需处理。若出现水泡,及时轻轻去除膏药,对小的水泡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即可,直径大于0.5cm的水泡进行抽吸液体后,局部皮肤2%碘伏消毒,3次/d,无菌纱布包扎, 2~3d即可自行修复,对疾病痊愈无影响。

1.2.3 起居与膳食调护 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护理,特别是发热期间,注意生活起居和膳食调护的干预,避免患儿持续高热发生变症,促进其康复转归。

1.2.3.1 生活起居 《温疫论》指出“邪自口鼻而入”,注意膳食卫生,不使“病从口入”。①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②看护人接触婴幼儿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③宜静卧休养,穿着宽松棉质衣裤,做好口腔、眼、外阴等处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抠、挠、抓等。④病室保持通风,紫外线消毒2次/d,2000g/L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床头柜、门把等。⑤每日更换床单、被套1次,或随脏随更换,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1.2.3.2 膳食调护 每日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如体温情况,提供膳食护理,即食谱。患儿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且少量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硬固、生冷之物。给予食用清热利湿、健脾之品,如米粥、小米粥、绿豆粥、瘦肉芥菜汤、冬瓜骨头汤、丝瓜汤、玉米汁等;水果可食用梨、西瓜、猕猴桃、苹果等。不宜食用鱼腥之品,如鱼类、鸡蛋、鸡汤、饼干、糖。不宜放姜、酒、酱油等佐料。同时,对每一个住院患儿看护人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指引卡”,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引、辨证施膳健康指导、重症病例识别、手足口病的预防等,看护人在患儿住院期间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相关防控知识,更好地协助医生治疗,促进患儿的康复。

2 结果

退热时间最短2d,共31例,退热时间最长5d,共13例;退热时间平均3.5d。在退热过程中,体温平稳下降119例;退热过程体温波动较大17例。同时,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显效96例:患儿局部皮肤均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体温下降稳定,无反跳现象;有效37例:局部皮肤出现红晕31例,局部皮肤无变化6例;无效3例:局部皮肤无变化;总有效率97.97%。

3 讨论

涌泉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其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具有滋阴降火、引热下行、清上实下、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等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则,将药物研末,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以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起到引火归元、引火下泻之效。再配以蒜茸,增强吴茱萸辛散疗效。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EV71和CA16常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我院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发挥中医药外治特色,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观察发热患儿的退热效果。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施护特色,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缩短发热时间,且降温过程稳定、无反跳现象,无不良反应事件及重症病例发生,明显缩短了留观时间。此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外治的“简、便、廉、验”,值得推广应用。

[1]Goksugur N, Goksugur S.Images in clinicalmedicine.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J].N Engl J Med,2010,362(14):e49.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卫生部办公厅—卫发明电[2010]38号,2010-04-20.

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百科计:20111605)。

罗试计,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临床研究,E-mail:Lshj2274@126.com

R473.72

A

1007-8517(2014)19-0124-02

2014.07.29)

猜你喜欢

调护涌泉穴吴茱萸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常按涌泉穴等于补肾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蔬果
便秘的调护方法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