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探讨
2014-01-25贾慧
贾 慧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河南 商丘 476100)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探讨
贾 慧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 探讨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方法 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对其护理方法及急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出现心律失常后,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观察要点,密切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量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从而使相应的心肌组织严重持久的处于缺血状态,进而导致心肌坏死,它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心律失常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1],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监测,重视各种心律失常的预警信号,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制定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38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确诊,均排除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等病史。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7.5岁;并发心房纤颤者6例,心室颤动者7例,室性早搏22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诊断前间壁梗死2例,心内膜下梗死3例,下壁梗死15例,前壁梗死18例。38例患者术前均无心律失常,且不曾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2 临床表现
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胸闷、窒息,患者伴有恐慌、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出汗较多。
1.3 抢救方法
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实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发现心电异常信号立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用利多卡因、阿托品、胺碘酮的药物进行治疗。
1.4 抢救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6例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10%。全部患者经过及时除颤,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再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38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术后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安置在整洁、舒适、安静的病房内,使其能够充分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加强对他们的健康宣教,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病情,放松心情,以减轻对心脏的负担,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严格控制饮食,要以清淡食物为主,保证低盐、低脂,宜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避免一次饮食过饱影响消化,同时要注意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防止便秘。
2.2 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
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4 h内血压、心率等会有较大的变化,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神志等变化情况,实行护理人员专人监护,对患者进行72 h持续的心电监测,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它可以反映出患者全身的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查看患者的瞳孔、意识、呼吸的变化情况,防止出现脑损害,定时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刚开始由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较大,护理人员应每隔30 min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待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后可以每隔4 h测1次。
2.3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由于病情危急而产生极度的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甚至产生濒死感,这对病情的控制极为不利,因此,护理人员要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保持心理上的放松,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医师的救护工作。此外,护理人员应注意培养自己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做到不慌不乱,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度[2]。
2.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要建立2条静脉通道,可以选择上肢静脉建立一条静脉通道,以便迅速扩充血容量,改善患者的有效血液循环;另一条可以选择下肢静脉,根据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滴速,以便使抢救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防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而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2.5 做好监护准备,熟悉监护要点
护理人员应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抢救药品要准备充分、齐全,除颤仪要待机备用,同时,护理人员因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使患者的心率保持在60~80次/分为宜,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各种预警信号,发现异常要迅速报告医师,积极配合医师实施抢救,同时要注意纠正患者的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低氧血症等。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应立即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并且使用200~300 J非同步直流电除室颤,一旦患者的呼吸出现停止,应立即采用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且进行持续的胸外心脏按压。
2.6 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论抢救是否成功,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注意胺碘酮的给药方式应选择以上肢静脉为宜,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采取远端静脉给药[3]。对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是室性早搏的患者可以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而对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可以静脉注射阿托品,及时纠正患者的心电异常。
[1] 李婷,刘娜娜.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率失常的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2):4682-4683.
[2] 程凤丽,杨旭,吴帆.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98.
[3] 陈飞飞,孙晓华,李锦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30(6):70-71.
R473.5
:B
:1671-8194(2014)06-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