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的应用体会
2014-01-25
(长春市双阳区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6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的应用体会
李长海
(长春市双阳区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600)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 2012 年 1 月至2014 年 1 月之间收治的 100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接受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益肾化瘀利水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药物,且安全性更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益肾化瘀利水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一种胸廓、肺组织或是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导致的肺功能和肺组织结构异常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升高,以及肺血管阻力的增加,且会诱发右心衰竭、右心肥大、扩张等恶性心脏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且该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力衰竭患者。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在49~88岁,平均(72±6.4)岁,患者病程在4~33年,平均(15±4.2)年,患者心功能分级为:心功能Ⅳ级30例,心功能Ⅲ级20例;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48~83岁,平均(68±3.4)岁,患者病程在4~32年,平均(14±4.2)年,患者心功能分级为:心功能Ⅳ级30例,心功能Ⅲ级20例。可见,两组观察对象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心功能分级对比,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全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具体包括:改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控制患者心室率;扩张血管、正性肌力药或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平喘、祛痰、低浓度吸氧;通过抗生素进行感染控制治疗等等[2]。实验组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接受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具体药方包括:炙甘草6 g、橘红10 g、苏子10 g、白术15 g、泽泻15 g、茯苓15 g、红花10 g、丹参30 g、川芎10 g、黄芪30 g、党参15 g、熟地黄12 g、熟附子10 g、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随症加减:纳差的患者加入神曲 15 g、山楂15 g;心悸不宁的患者加入生牡蛎 30 g、生龙骨30 g;痰多的患者加入莱菔子20 g、白芥子10 g;喘息较重的患者加入射干 10 g、葶苈子10 g;血瘀甚,唇甲发绀的患者加入桃仁10 g、赤芍 10 g;水肿明显的患者加入生姜皮10 g、猪苓15 g。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其血液流变学、体征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3]。
1.3 疗效评定标准:第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第二,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第三,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肺部啰音、下肢水肿、喘气、咳嗽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肺部啰音、下肢水肿、喘气、咳嗽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心功能未见任何改善,相关症状仍然持续,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 100%[4]。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5]。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对照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过程中,1例低血压,3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过程中,2例皮下出血,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2.2 观察指标:对照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为(4.78 ±0.23)g/L,血浆黏度为(2.26±0.08)mPa·s,低切全血黏度为(18.91±1.65)mPa·s,高切全血黏度为(6.24±0.53)mPa·s;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为(2.81±0.22)g/L,血浆黏度为(1.41±0.07)mPa·s,低切全血黏度为(15.84±1.53)mPa·s,高切全血黏度为(4.27±0.23)mPa·s。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2.3 临床疗效:实验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实验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13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理论“心悸”、“水肿”、“喘证”、“肺胀”等的范畴,其病根在肺部,且常会累及心、肾、脾等脏器。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本虚标实,脾、心、肾、肺等脏器的气虚损为本,本虚共同导致的水饮、血瘀、痰浊为其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通常治疗难度较大,久病伤肾,而肾脏是阴阳之根,五脏之本,根本不固,则五脏虚损症状会日渐加重。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应以益气补肾治本为主,同时祛痰利水、活血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共奏祛邪扶正之效。益肾化瘀利水汤中,橘红、苏子能够化痰降气,白术、茯苓具有利水健脾之功效,能够与泽泻共奏消肿利水之效,红花、丹参、川芎能够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同时,改造患者心肺功能,解除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症状,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炙甘草、黄芪、党参、熟地黄、熟附子具有温肾益气的作用。诸药联合使用,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518-520.
[2] 张运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87-88.
[3] 赵艺.老年肺源性心脏病高危死亡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 :1346-1348.
[4] 段志波.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187-1188.
[5] 李兴彬.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0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2):238-239.
R541.4
:B
:1671-8194(2014)30-0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