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破裂早期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2014-01-25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 信阳 464000)
肝破裂早期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张俊红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目的 对肝破裂早期超声诊断的价值进行深刻、有意义的探讨。方法 对 2013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期间在我院接受肝破裂治疗的 65例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回顾分析。结果 65 例患者中超声诊断结果与 CT、手术确认结果相同者共 59 例,其正确率高达 90.7%。其中,真性肝破裂患者共 22 例、中央型肝破裂患者共 20 例、包膜下肝破裂患者共 23 例;右叶破裂者共 38 例,左叶破裂者共 22 例,两叶同时破裂者共 5 例;单处破裂者共 45 例,多处破裂者共 20 例。结论 超声诊断具有准确率高、方法简便、结果详细精确等特点,且价格合理、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肝破裂;早期;超声诊断;价值
肝破裂[1]是腹部创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且肝部右叶的破裂率高于左叶。肝脏位于腹部右上侧,隐藏于右侧膈下与季肋深面,具有解毒、储存糖原、合成分泌蛋白质等机制功能。由胸廓与膈肌进行覆盖保护,使其受到伤害的概率较小,但由于其组织的质地性能较为脆弱,细小血管数目众多,且由周围韧带固定,因此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则极易发生破裂出血。尤其在肝脏发生病变时,外力作用造成其破裂受伤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对肝脏需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减少外力对其造成的伤害。同时,对于肝破裂患者需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否则可引发腹膜感染,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引发一系列的伤害。我院采用超声技术对肝破裂患者的破裂位置与程度进行扫描诊断,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破裂治疗的6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4 例,女性患者21 例,年龄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32.4±11.2)岁。该65例患者均有腹部外伤经历,其中,高处坠落共20例,交通事故共31例,暴力致伤共8例,其余原因共6例。患者受伤至送诊(超声诊断)时长约为0.5~12 h,平均时长约为(5.2±1.4)h。送诊患者均伴有腹部剧烈疼痛、肝部肿大、腹肌紧张、心慌出冷汗等临床表现,其中10例患者因失血过多出现休克现象,并根据超声反馈信息提示有腹腔积液且积液凝血穿刺无法抽出者共26例。本次调查患者中未出现治疗不及时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且半年内除常规回院复查情况外未出现复诊现象。
1.2 方法
对入院后的65例患者随即展开超声诊断[2]检查,检查仪器为GE Voluson730、意大利百胜魅力70及意大利百胜魅力60,诊断仪均使用凸阵探头,检查频率为 3.5~5.0 MHz。
患者采用侧卧或仰卧位进行腹部多切面的超声检查,并对肝脏部位进行反复多次的着重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肝脏大小形态、包膜连续性、肝门及脏器的回声变化。检查人员首先对患者肝肾隐窝、腹腔肠间隙、盆腔有无液性暗区进行快速检测,对患者肝脏是否有损伤进行大致判断;随后对患者剑突下右肋间及肋缘下进行检查,并同时对肝脏的形态大小进行检测,对患者的破裂位进行确认,同时结合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肝部出血量进行预估。对出现异常的部位需进行反复多次的确认性检查。检查过程中可通过向患者询问疼痛部位、受伤原因等对检查结果进行近一步的确认。
2 结 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该65例患者中,真性肝破裂患者共22例、中央型肝破裂患者共20例、包膜下肝破裂患者共23例;右叶破裂者共38 例,左叶破裂者共22例,两叶同时破裂者共5例;单处破裂者共45 例,多处破裂者共20例。诊断结果均由手术、超声与CT诊断等方法经过多次核实确认。
2.2 超声图像特点
由患者超声图像反馈信息可将肝破裂分为真性肝破裂、中央型肝破裂与包膜下肝破裂 3类[3]:①真性肝破裂,此类患者共22 例。诊断图上显示肝包膜回声不连续有中断,肝实质内可探及高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并延续至膜中断处;或出现低回声区,呈条状。其严重者肝实质内回声杂乱、边界不清晰,肝周或腹腔内有积液,且可探及液性暗区,积液量不等。②中央型肝破裂,此类患者共20例。诊断图上显示其肝脏肿大,形态规则尚为正常,肝包膜光滑完整,未出现连续性中断现象。肝实质内有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个别病例有强回声或混合回声。③包膜下肝破裂,此类患者共23例。诊断图显示肝包膜呈连续无中断状,但局部有轻微隆起。肝包膜下和肝实质内可探及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肝破裂情况严重、出血量较多者,出现无回声等不规则反应;患者受伤时间越长则回声越强。
对于以上出现异常无法定性确认的患者,可加以CT检测进行辅助诊断,保证出诊结果的准确性,帮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3 超声诊断符合率
患者后经手术探查与CT反复多次检查确认,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相同的患者共5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9/65)90.7%。另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破裂口范围小而漏诊,4例患者因伴有胃网膜动脉破裂,伤口受血块压盖而漏诊,漏诊患者后由CT检测确认肝破裂位置与程度,未耽误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完全出院。
3 讨 论
肝脏对各类药物、毒物及体内代谢产物有生物转化的作用。可通过新陈代谢将此类非营养物质排出体外,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场所。肝脏的转化方式较多,对于一般性水溶物质,常以尿液与胆汁方式排出;对于易在体内富集、影响细胞代谢的脂溶性物质,则通过一系列的辅酶系统使其分解,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给予排出。同时,肝脏也是腹内极易受伤发生破裂的脏器之一,由于其血管数目众多、血量极为丰富,因此一旦破裂则引发失血性休克的概率极大,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对患者肝脏破裂部位、严重程度等作出精确的诊断、同时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当前临床急救治疗的首要任务。有研究指出CT检测能高效直接的显示出腹腔脏器的损伤位置与程度,可作为肝脏破裂的首选检查方法,但由于其花费较高、无法挪动进行床边检查与高放射性等特点,目前仅适用于能接受配合检查且病情相对较稳定的患者。与此相比,超声检查因其可携带、无创伤性等优点,更适合作为肝破裂的常规检查方法。对于某些严重患者,在超声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可给予超声与CT的联合检测,保证诊断的高准确率,不耽误患者的及时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CT诊断结果相一致患者共有59例,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0.7%,其中,共6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主要原因为患者伤口破裂范围小与其他血块的压盖干扰等。因此,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时,需要求患者进行深呼气从而便于更全面广泛的对肝脏进行观察,减少发现破裂口的遗漏概率。在对肝门区进行扫描诊断时应尽量避免肠内气体干扰,并需认真辨别各管腔走向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在诊断左肝外上段时应按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连续扫查,确保对肝脏能进行全面观察。同时,患者早期超声诊断图像也可为其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超声诊断图主要分为有真性肝破裂、中央型肝破裂与包膜下肝破裂3 种类型,其中真性肝破裂一般选择进手术治疗法,中央型肝破裂与包膜下肝破裂可由患者的肝破裂程度及病情稳定程度采用非手术治疗法。除正常的医学治疗外,患者还需自行补充肝营养、改正日常抽烟酗酒习惯、能够规律作息,减少肝脏负担,帮助肝功能的尽快恢复。
总而言之,超声诊断能够高效准确的对患者肝破裂部位、程度进行判断,对目前的肝破裂诊断率极高,可作为肝破裂患者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于严重患者再加以动态与CT的诊断辅助,可极大提高肝破裂的诊断准确率。且该方法简单易行、收费适中,为肝破裂的治疗方法提供良好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文莉莉. 超声对创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 (35):174-175.
[2] 黄安茜,牛琳,赵敏.超声对创伤性肝破裂的诊断价值[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4):323-324.
[3] 张宇靖,孙立群.超声与CT在急性肝脾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5(16):1983-1984.
R445.1;R657.3
:B
:1671-8194(2014)30-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