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0期
关键词:腹壁异位症内膜

(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山西 晋中 03080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霍乃芬

(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山西 晋中 030800)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 2010 年 7 月至 2013 年 5 月共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37 例,对 3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一次性切除异位病灶,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并且根据患者意愿 28 例患者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治疗,37 例患者随访 5 个月~ 2 年,无 1 例复发。结论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此外,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以预防为主,及早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以免复发。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育龄妇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异位病灶多发于盆腔脏器和腹膜,也可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但是在妇科手术后形成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多见[1],但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属于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2],虽然该病在诊断上并无难处,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腹壁切口引起的周期性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临床医师应对该病保持高度重视,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功内膜异位症患者37例,均为剖宫产术后患者,年龄32~46岁,平均年龄36.5岁;发病时间:术后8个月~5年;一次剖宫产史者34例,二次剖宫产史者34例;下腹横切口35例,纵切口2例;单发病灶21例,多发病灶16例。37例患者在剖宫产术前均无特殊的妇科疾病史,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1.2 临床表现:37例患者均由不同程度的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疼痛时肿块增大并逐渐加重,随着月经的消退肿块逐渐变小,疼痛减轻或消失;疼痛时皮肤表面无明显变化,包块位置较深,质地坚硬且活动度差,有明显的压痛感。

1.3 超声检查:肿块直径在0.7~5.4 cm,腹壁切口处皮下有回声,包膜不完整,边缘不规则,无明显的血流信号。

1.4 治疗方法:37例患者均在月经前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行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时将病灶及其周边至少1 cm的正常组织切除,确保手术边缘无剩余组织,手术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将切口冲洗干净,按规定全层缝合腹壁切口。手术中可见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的患者11例,病灶位于筋膜层的患者18例,病灶深达腹直肌但未达腹膜的患者8例。术中勿剖开病灶,术后送至病理检查。术后根据患者意愿17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疗程3~6个月;11例患者口服孕三烯酮,2.5毫克/次,一周2次,疗程3~6个月,其余9例患者未服用任何药物。

2 结 果

手术中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0.5~1.4 cm,肿块颜色越深,切除范围越大。病理检查显示:病灶剖面可见紫蓝色结节,病理提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性细胞等,符合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37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性手术切除,术后5~7 d全部拆线,患者腹壁切口愈合良好。随访5个月~2年,无复发。

3 讨 论

3.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生长在腹壁切口部位,在功能上生长的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而发生明显变化,能产生少量的“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是一种具有侵袭性、激素依赖性的疾病[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医学上存在多种学说,其中种植学说是目前被认可的最为重要的学说。近些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目前临床医学认为,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碎片被直接种植在腹壁切口上,从而形成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主要原因是:手术过程中未保护好切口创面;徒手剥离胎盘;在缝合时缝线穿透子宫内膜;缝合子宫后未更换缝线直接缝合筋膜;术后没有彻底清洗切口创面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被带至腹壁切口处,并且在雌激素、细胞因子以及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异位病灶,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3.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并不难,主要特点是患者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下腹部切口处或切口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的肿块。经检查可以发现,在切口的不同部位有形状不规则的实性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并且与周围的边界不清,患者有明显的压痛感。超声检查提示内有不均质的中低回声,无完整的包膜,有内膜碎片的漂浮物,无明显的血流信号。异位病灶深的部位患者肤色正常,病灶浅的部位患者肤色呈紫蓝色,不存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在临床诊断时应与炎性反应予以区分[4]。对于该病的治疗,由于腹壁切口肿块坚硬且被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包裹着,药物一般很难到达病灶,因此在临床上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在进行手术时,要保证病灶的完整性,切除范围应控制在距病灶边缘的1~2 cm,尽可能一次性全部切除病灶;对于病灶部位较深、累及腹膜的患者,为防止对粘连肠管造成误伤,应经无病灶区进入腹腔。术后可给予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进行辅助治疗,以减少复发。本组资料中,37例患者均行一次性手术全部治愈,随访5个月~2年,无1例复发,可见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3.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本组研究资料中,37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并且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该病的发生率也在随之升高,由此可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剖宫产手术有着密切联系。剖宫产术带来的医源性种植是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5]。因此,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积极开展自然分娩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助产技术,减轻产妇的分娩痛,降低剖宫产率;另外,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要提高警惕,加强预防,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创面;缝合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避免将子宫内膜一起缝合;出现胎盘胎膜残留时,要及时清宫将残留物刮出,防止污染切口;缝合前要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切口,认真缝合。

综上所述,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要以预防为主,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早诊断,在确诊后立即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术后一般恢复良好,无复发。

[1] 张琴美,张春平,柯显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3(2):62-63.

[2] 包晓晖.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119-120.

[3] 叶永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99-100.

[4] 鲁峥,昌秀兰.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状15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3):55.

[5] 王瑞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10-111.

R711.71

:B

:1671-8194(2014)30-0131-02

猜你喜欢

腹壁异位症内膜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