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学生“失语症”诊疗的三大“药引”
2014-01-24任美华
任美华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与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患上“失语症”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本文的教学实践探究中,笔者以情境创设、英语思维、语用渠道作为诊疗学生“失语症”的三大“药引”,就如何促进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药引一”:乐说情境·和谐氛围
语言学习与交际情境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辩证关系,语言交流离不开特定的、真实的语言情境,而语言情境的存在因为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显得有意义。由此可见,缺乏真实、有趣的语言实践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是造成英语学习中学生患上“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以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熟悉的语言情境,营造轻松和谐、活跃民主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要开口说英语,乐于开口说英语。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2 In a toy shop的时候,因为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动物类玩具,所以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动物单词,随后布置学生回家找出自己的动物玩具,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带来。课堂开始后,笔者将教室变成一个“跳蚤市场”,学生手上的动物玩具就是商品,每个学生既是商家,也是顾客。所有学生需利用单元新学的句型“Whats this/that?”“Its a...”“I like...”等沟通交流,进行物品“买卖”。通过生活中常有、学生却较少能参与的“跳蚤市场”作为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喜言乐说。这种植入式的口语训练能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口语能力,有效缓解小学英语课堂“失语症”问题。
二、“药引二”:英语思维·言语逻辑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新鲜有趣却又抽象复杂,特别是英语特定的语言情境、跨文化知识以及与西方国家在思维认知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不少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为“失语症”的产生与复发埋下了不可估量的隐患。由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启发学生用英美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在讲授与操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言语逻辑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英语思维是指英语的语言使用习惯,而不是生搬英美人的思考方式。对于中美语用习惯差异明显的句型,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句型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4B Unit 9 Breakfast的时候,有一句话是“冰箱里没有牛奶”:Theres no milk in the fridge.许多学生因为还不熟悉英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常常会将它表述成:“The fridge no has milk.”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下的英语表述。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语法外,教师还应该对该句型进行大量变式训练,如将句子改成“桌子上没有牛奶”“床上没有手机”等,让学生在反复训练同类句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熟悉英语语言习惯,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欲望和能力。
三、“药引三”:语用渠道·实践践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学用渠道。语言交际与运用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也是治疗学生“失语症”的一大“药引”。在日常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尤其注重学生的口语实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口语实践、语言运用的平台与机会,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课后探究性作业与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获取英语的“话语权”,获取学习的“主动权”,使“失语”现象逐渐消失。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5A Unit 3 Hobbies时,笔者让学生当“英语调查员”,利用英语在课余时间采访至少十个人,统计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作分析。体验式的英语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反复训练句型“Do you have any hobbies”等,令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不断熟悉词组“take photo”“go shopping”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英语口语训练外延,丰富学生的口语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交际训练中感受英语表达的趣味性,提高英语口语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口语水平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对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学生英语“失语症”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展开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通过创设丰富的口语实践活动、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多元的口语评价机制,帮助学生从“失语”过渡到“勇于说、乐于做”的学习状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