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4-01-24刘吉才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司马迁语言文字词语

名师档案

刘吉才,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曾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课改先进个人,扬州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先后获得扬州市赛课一等奖、全国录像课一等奖、全国苏教版小语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潜心教研,勤于动笔,在阅读、作文、写字、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多个领域作过专题研究,主持过多个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累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三百多篇,在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空洞说教的少了,品词析句的多了;拘泥教材的少了,注重积累的多了;光说不练的少了,读写结合的多了;无序拓展的少了,有效拓展的多了。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品味语言为重点,揣摩写法为切入点,读写结合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我们暂且把这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回归的课堂称之为语用型课堂。综观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笔者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提炼整理这些共性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用型课堂的实质内涵,明确教学重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贴近学生,找准语用起点

在当下的语用型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开始更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贴近学生语用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习的起点。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心灵手巧和精湛的剪纸技艺,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课前预设时,我尝试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课文,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理解可能有难度?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可对剪纸的图案内容不太理解:为什么多次写到“老牛兔子”?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姥姥疼爱自己的事情随处可见。剪纸“老牛兔子”正是这些生活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作了如下预设:在学习剪纸“老牛兔子”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自己的点滴小事,体会文中姥姥对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从而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打开与文本对话的窗口,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起点,为课堂的深入对话作好充分准备。

二、品味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意思

品味语言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语境。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词语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中“排空而至”一词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中的“排空而至”应该是指许多灰椋鸟整群整群地从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来理解。在理解“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中“回味”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回味”就是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的意思。

2.悟情感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我们发现,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知道,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的,要么荡漾着情感的涟漪,要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要么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必须让他们对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应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表象的东西,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6课《水》,在学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一句时,教者抓住三个“滑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背后蕴含着的伟大母爱。“这里的三个‘滑过可以换成哪些字词?”“仔细读读这三个‘滑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把滑和流、淌进行比较,从水量、速度、感觉三个方面读懂了“滑过”的深刻内涵。三个“滑过”,让学生感觉到就像母亲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学生心头。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品出了用词的精当、情感的深厚,也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夯实了语用的基础。

三、揣摩写法,习得语用方法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揣摩重视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造成学生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经成了阻碍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可以说,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已经迫在眉睫。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真爱,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真爱”这一主线,寻找细节,理清结构,揣摩写法。重点抓住“熟睡图”中的细节描写,以点带面,进行互文阅读,前后勾连,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从动作、神态、语言和环境等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从“紧握”的动作描写感受到爸爸对妈妈非常关心,以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随时注意妈妈是否醒了;从“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的神态描写感受到妈妈很幸福;从周围的环境描写感受到初升的阳光也被爸爸妈妈相互之间的爱打动了。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明白细节不“细”,看似平常却饱含深情,看似信手拈来却匠心独运。

当然,揣摩写法更多的是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了解表达顺序的连贯、构思的巧妙,体会描写的细腻、用词的准确,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打牢运用的基础,逐步内化为运用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读写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学习过程中,教者十分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读到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当学到“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时,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此时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宫刑,学生根本不了解,因此在练笔时,只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读写结合训练远离了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再看上例,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受刑以后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是宫刑,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宫刑,更别说有什么了解了。试想:让学生写与他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学生能不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吗?这实际上是教者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为了运用而运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抓住课文“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描述,结合文中插图,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形。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提高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空洞说教的少了,品词析句的多了;拘泥教材的少了,注重积累的多了;光说不练的少了,读写结合的多了;无序拓展的少了,有效拓展的多了。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品味语言为重点,揣摩写法为切入点,读写结合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我们暂且把这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回归的课堂称之为语用型课堂。综观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笔者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提炼整理这些共性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用型课堂的实质内涵,明确教学重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贴近学生,找准语用起点

在当下的语用型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开始更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贴近学生语用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习的起点。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心灵手巧和精湛的剪纸技艺,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课前预设时,我尝试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课文,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理解可能有难度?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可对剪纸的图案内容不太理解:为什么多次写到“老牛兔子”?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姥姥疼爱自己的事情随处可见。剪纸“老牛兔子”正是这些生活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作了如下预设:在学习剪纸“老牛兔子”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自己的点滴小事,体会文中姥姥对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从而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打开与文本对话的窗口,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起点,为课堂的深入对话作好充分准备。

二、品味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意思

品味语言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语境。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词语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中“排空而至”一词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中的“排空而至”应该是指许多灰椋鸟整群整群地从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来理解。在理解“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中“回味”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游玩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回味”就是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的意思。

2.悟情感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我们发现,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知道,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的,要么荡漾着情感的涟漪,要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要么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必须让他们对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应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表象的东西,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6课《水》,在学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一句时,教者抓住三个“滑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背后蕴含着的伟大母爱。“这里的三个‘滑过可以换成哪些字词?”“仔细读读这三个‘滑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把滑和流、淌进行比较,从水量、速度、感觉三个方面读懂了“滑过”的深刻内涵。三个“滑过”,让学生感觉到就像母亲温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学生心头。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品出了用词的精当、情感的深厚,也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夯实了语用的基础。

三、揣摩写法,习得语用方法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揣摩重视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造成学生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经成了阻碍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可以说,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已经迫在眉睫。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真爱,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真爱”这一主线,寻找细节,理清结构,揣摩写法。重点抓住“熟睡图”中的细节描写,以点带面,进行互文阅读,前后勾连,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从动作、神态、语言和环境等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从“紧握”的动作描写感受到爸爸对妈妈非常关心,以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随时注意妈妈是否醒了;从“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的神态描写感受到妈妈很幸福;从周围的环境描写感受到初升的阳光也被爸爸妈妈相互之间的爱打动了。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明白细节不“细”,看似平常却饱含深情,看似信手拈来却匠心独运。

当然,揣摩写法更多的是着眼全文,从整体的角度了解表达顺序的连贯、构思的巧妙,体会描写的细腻、用词的准确,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打牢运用的基础,逐步内化为运用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读写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学习过程中,教者十分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读到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当学到“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时,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此时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宫刑,学生根本不了解,因此在练笔时,只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读写结合训练远离了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再看上例,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受刑以后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是宫刑,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宫刑,更别说有什么了解了。试想:让学生写与他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学生能不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吗?这实际上是教者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为了运用而运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抓住课文“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描述,结合文中插图,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形。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提高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筻

猜你喜欢

司马迁语言文字词语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找词语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