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2014-01-24赵爱红景忠良邵玉玲
赵爱红 景忠良 邵玉玲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症状
咳嗽、咯痰、喘息及反复发作,尤其在寒冷时节、吸烟、劳累、风寒感冒后可不同程度引起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重症患者四季间断性症状发作,冬春季节加重,早晚更甚。
咳嗽:一般晨起时咳嗽加重,白天较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咯痰:痰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痰,偶可见带有血丝,如为脓黄痰则为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清晨排痰较多是由于体位改变后刺激所致。
喘息或气喘: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伴有支气管痉挛,可引起喘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重者休息时气喘,生活无法自理。
常规护理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半小时,室外雾霾严重时禁止通风换气和室外活动,否则会使症状加重。室内宜安静,床铺舒适,温度22~24℃,湿度50%~60%,冬天外出时戴口罩和围巾,预防冷空气刺激及外伤感冒。
休息: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吸氧: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2~4L/min)。
饮食: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抽烟者喝牛奶者比不喝牛奶者症状大大降低。注意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可起到清肺热作用,以利于化痰排痰。新鲜蔬菜汁及果汁宜温热服,果菜汁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它不仅能止咳化痰,而且还能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如将生萝卜、鲜藕、梨切碎绞汁,加蜂蜜调服,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热咳、燥咳疗效显著。另外,每餐可多吃豆制品、胡萝卜及绿色蔬菜等清淡易消化饮食。长期大量咳痰者蛋白质消耗较多,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品,要控制食盐摄入,避免刺激性食品。饮食调护也可有效地止咳平喘,多吃一些止咳、平喘、祛痰温肺、健脾的食品,如白果、枇杷、柚子、山药、栗子、百合、海带、紫菜等。应避免进食以下食物:过咸、生冷、辛辣、油腻食品及烟、酒,以免加重症状。不要急于进补:人参、鹿茸等补品在急性发作期或痰多、苔腻时都不要用,否则胸闷气急更甚,病情反而加重。
建立静脉通道:输液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液体的温度不可太低,适宜加热输液部位,体内摄入液体温度过低会加重症状。
专科护理
有效解除气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神志清醒者鼓励病人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咯出,痰稠不易咯出者,给予止咳化痰药物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排出。危重体虚患者,定时更换体位,用空心拳叩击背部,使痰液松动易于咯出,叩击应于餐前进行。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护士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屈,自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震动气管,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以促进痰液的排出,每侧肺叶叩击3~5min。对神志不清者可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需注意无菌操作,吸引压力要适度,动作轻柔,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加重缺氧。
合理用氧,减轻呼吸困难。根据缺氧和二氧化碳的程度不同,合理用氧(2~4L/min),如病情需要提高氧浓度,应辅以呼吸兴奋剂刺激通气或使用呼吸机改善通气,吸氧后如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减慢、节侓正常、血压上升、心率减慢、发绀减轻、皮肤转暖、神志转清、尿量增加等,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意识障碍加深、需考虑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必要时采取增加通气量措施。
咳嗽、咯痰的护理。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此时病人症状、痰量明显增加呈脓性,伴有全身乏力、畏寒、发热等及时送检新鲜痰液,做细菌培养或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查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易使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抢救仪器及各种抢救用药,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工作。
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发绀的程度、痰液的颜色及量,症状发作的时间。
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止咳祛痰药物及抗感染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
定时测体温变化并记录,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并发症的情况,有无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学习本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过程、预防措施,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主动配合、坚持治疗,督促协助患者按医嘱用药。
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主动咳痰排痰的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向吸烟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积极戒烟,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等诱发因素对呼吸道的影响。
鼓励病人多饮水,除补充机体每日需要量外,须根据体温、痰液黏稠度估计每日水分补充量,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保证每日摄入量在1 500~2 000mL。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痛苦大,治疗费用高,病人往往产生悲观、失望、易怒情绪,不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结合临床特点,通过采取常规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指导等精心的护理措施,并在护理过程中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增加其信任感,鼓励病人,树立其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顾虑,使病人心胸宽广、乐观、豁达,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治愈率,临床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