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2014-01-24林小霞
林小霞
(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灵山 535400)
浅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林小霞
(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灵山 535400)
糖尿病(DM)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DM慢性并发症有逐年攀升趋势,本文结合临床实践,重点探讨了DM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具体防治措施以及五大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法,以减少DM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
糖尿病(DM)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据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650万。糖尿病患者若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可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自胰岛素应用于糖尿病治疗以来,大大减少了急性并发症发病率,然慢性并发症却有逐年攀升趋势,因发病机制复杂且隐匿性强,早期较难发现,一旦罹患又医治困难,有数据显示死于并发症的DM患者达76 %[1],因此加强对DM慢性并发症防治的研究,以有效提高DM患者生活质量,刻不容缓。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DM慢性并发症可分为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冠状动脉、脑血管疾及周围血管病变,其危险因素主要含如下几大方面:①DM类型。DM基本分为四类,包括1型(胰岛素依赖型)、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他型及妊娠糖尿病。一般来说,2型DM患者更易发生慢性并发症。②DM病程。在DM控制水平一样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病程越长则并发症相对越多。③DM家族史。若患者的直、系亲属中DM并发症情况,则亲属中DM并发症可能一致。④患者年龄。年纪较大者易患心脑血管并发症,年纪较轻者易引发肾脏及眼睛方面问题。⑤患者胖瘦。相较于体质量较轻的患者,肥胖患者更易得心脑血管并发症。⑥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若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好则并发症越多。⑦吸烟与否。吸烟会加剧血管的收缩,促进DM并发症的发生。
2 具体防治措施
2.1 严格控制高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能有效降低DM慢性并发症已被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由于患者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血糖水平影响极大,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要定期检测,及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从药物、饮食及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整,务必确保患者血糖水平在合理范围之内。然另一方面,ACCORD研究、ADVANCE研究及VADT研究结果显示[2],强化降糖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比例,因此,应适当放宽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DM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切忌发生低血糖现象,避免血糖水平迅速下降。
2.2 严格控制高血压
40 %~60 %DM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引发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元凶,据英国学者临床调查表明,严格控制高血压,能使与糖尿病相关病变下降25 %,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下降32 %[3]。临床上一般认为,应将DM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但需注意的是,卒中急性期不当降压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因此有多年DM病史、年龄较大、存在脑动脉硬化并伴长期血压顽固升高的患者降压时要格外注意,血压以160~180/90~105 mm Hg为宜,以免因降压迅速而造成急性脑灌注不足引发不良血管事件。在降压药的应用上,建议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若血压不达标,可用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联合降压。
2.3 调整血脂
引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大危险因素为血脂紊乱,要调整DM患者血脂,有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两大措施,前者主要强调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如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当的体育锻炼等。若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仍未能将DM患者血脂将降至理想水平,则应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常见的有以降低血浆TC为主的他汀类、有以降低血浆TG为主的贝特类、烟酸及其衍生物类等。
2.4 正确安全用药
药物治疗措施包括口服双胍类、磺脲类降糖药以及注射胰岛素,用药时要注意方法及药物配伍禁忌。如双胍类药物应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且仅适用于2型及1型DM患者,磺脲类药物宜饭前服用且仅适用于2型DM患者。不管选用哪类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忌擅自减药、改药、盲目乱服药甚至停药,以免造成病情恶化,甚至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注射一般用于1型DM患者,或作为2型患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时的补充治疗。在使用方面,不能对胰岛素进行冰冻或剧烈晃动,注射部位应选择臀部、腰部、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前及外侧等皮肤松软处,且要按顺序轮流注射。
2.5 生活干预措施
生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DM健康教育、心理引导、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等。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DM基本知识及其危害性,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DM的发生;因DM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且饮食控制严格,往往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做好心理调试,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方面,要坚持定时、定量的原则,强调主副食合理,营养均衡,同时要严格控制食盐量,以6 g/d为宜,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强调低蛋白、低磷,并限制饮酒;运动指导方面,应结合患者心功能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以有效减轻体质量,增强体质,改善脂类代谢、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以利于控制DM并发症。
3 五大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种类繁多,危险巨大,能造成身体各个器官的损害,现结合临床实践就常见的五大并发症,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①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此为最常见的DM并发症之一,病理改变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强的危险性,是DM患者致残的元凶之一。防治下肢血管病变关键是及早分析患者发生“脆性血液”的可能性,并针对此症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②终末期糖尿痛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受到血糖的长期刺激而使肾小血管及肾小球发生硬化,此症治疗难度较大,早预防早治疗是关键,一旦发现要尽快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水纳潴留的状况。③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此症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及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方法可采用药控制血糖水平及补充B族维生素的措施。④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指DM患者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导致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此症可能会造成患者截肢甚至死亡,较难治愈,但较容易预防,关键是做好DM患者的足部护理教育,增加其治疗的依从性。⑤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糖尿病并发白内障发生的概率为10 %[4],常在糖尿病发病后5~9年内发生,可同时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不但能提高DM并发白内障患者视力,且安全性能好,也利于患者进行术后眼底观察和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
总之,当前国内外DM发病率越来越高,DM本身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其并发症,因此积极研究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意义深远。DM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于DM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一个体统、长期的工程,必须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出发,在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下规范糖尿病的诊疗措施,才能达到防治目的,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1] 单岩,李艳红,李红哲,等.慢性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13-15.
[2] 王书畅,王战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监测建议[J].药品评价,2010,7(23):3-6.
[3] 王职永.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 112-113.
[4] 郭天蓉,梁伟.糖尿病并发症及防治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12, 21(9):202-203.
R587.1
:A
:1671-8194(2014)03-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