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辅助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4-01-24兰孝忠
兰孝忠 周 特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手术辅助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效果的临床观察
兰孝忠 周 特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吉林 长春 130118)
目的 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5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1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5例采用全髋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18例行DHS固定术,9例行蛇形解剖钢板固定术,5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因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不愈合骨折再移位改行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药物治疗合并症和骨质疏松。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在9个月~6年之间,平均(中位)时间19个月。33例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中,优秀27例,良好4例,差2例,优良率为96.88 %。25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中,优秀17例,良好6例,差2例,优良率为92.00 %。假设检验表明,两种术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6,P>0.05),两种术式的优良率均较高。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和骨质疏松,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内固定术或关节置换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老年性髋部骨折发生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成为该人群的多发病,加之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退性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时还会出现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和并发症的基础上,手术治疗58例老年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笔者经治的58例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健侧股骨近端行骨密度测定,均提示存在骨质疏松,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男患30例,女患28例;年龄范围在60~89岁,80岁以上者15例,平均(中位)年龄为75岁;从骨折发生部位看,26例为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19例为Ⅲ型,7例为Ⅳ型),32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17例为Ⅲ型,15例为Ⅳ型);从合并症看,34例并发心血管疾病,21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膝关节骨股性关节炎,7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4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3例合并泌尿系统疾病,2例合并其他疾病,33例合并两种以上疾病(以糖尿病、高血压居多),11例合并3种以上疾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所合并疾病均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如常规给予参麦、二磷酸果糖等药物,以改善心功能;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和降糖药物,使血压控制在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血糖控制在8 mmol/L(空腹)以下。处理骨折的同时,鼓励患者活动健侧肢体,收缩锻炼肌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药物,达到控制骨转换的目的。
手术方法及其例数: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1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5例采用全髋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18例行DHS固定术,9例行蛇形解剖钢板固定术,5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因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不愈合骨折再移位改行髋关节置换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髋关节功能状况按Harris评分标准来评价,其中功能47分,疼痛44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满分100分。按照分数由高到低确定疗效:分数范围在90~100分判定为优秀,80~89分判定为良好,70~79分判定为尚可,70分以下判定为差。优良率( %)=(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
1.4 统计方法
计算行内固定术和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判定两类术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髋关节功能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随访时间范围在9个月~6年,平均(中位)时间19个月。33例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中,优秀27例,良好4例,差2例,优良率为96.88 %。25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中,优秀17例,良好6例,差2例,优良率为92.00 %。假设检验表明,两种术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6,P>0.05),两种术式的优良率均较高,疗效较好。
3 讨 论
3.1 治疗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关键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和代谢能力的下降,体质较差,加之多合并有骨质疏松,这是老年群体骨折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髋部关节是机体活动的重要部位。所以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折。老年群体发生的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质量改变。由于生理的特点,绝经后妇女使骨质疏松的高发年龄。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临床住院病例中因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比脊柱骨折高,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经保守治疗而免于住院,而前者绝大多数需做特别处理而住院。因此对骨质疏松应给予重视。单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该类患者的骨量减少,骨质量发生改变,骨折后明显降低了全身或伤肢活动量,加速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变和肌肉萎缩,致使手术后预后较差。早在1998年Tosi就指出,不止要修复骨折,也要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因此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打破骨折后骨质疏松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尽快恢复伤肢的活动及负重功能,同时应提早采用有意义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给予降钙素制剂等,提高患者的骨质量。
3.2 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愈合较差,可能出现残疾甚或危及生命安全,临床治疗上较为棘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大多合并有慢性疾病,手术治疗时要求制定较为简易的方案,做到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力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使之回归病融于社会。究竟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呢?笔者认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年龄在65岁以下,伤前关节功能尚好,活动量较高,合并症少,生理代偿能力可,骨质疏松相对较轻,应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1];如年龄在65岁以上,伤前活动量少,合并症多,生理代偿能力差,骨质疏松较为明显,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应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关节置换术相对较为安全,疗效可靠,使卧床时间得以缩短,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减少;但人工全髋置换术需要较长的时间,造成的创伤较大,出血量多,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慎重选择。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选择DHS、蛇形钢板内固定术,因为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行上述手术治疗,术后有较高的愈合率和较短的愈合时间;对于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的高龄患者,因身体状况差,内侧骨折、塌陷,股骨颈失去支架,为避免造成肢体短缩、外旋畸形和髋内翻畸形,应选用DSH或蛇形钢板。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6 %~20 %,为尽量减少术后康复期,解决内固定不牢固的缺陷,应选用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2],且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国外学者报道关节置换治疗粗隆间骨折失败率(4 %)比DHS的失败率(20 %)明显降低。本组患者中,33例行内固定术,其中优秀27例,良好4例,差2例,优良率为96.88 %;25例行关节置换术,其中优秀17例,良好6例,差2例,优良率为92.00 %。假设检验表明,两种术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6,P>0.05),两种术式的优良率均较高,疗效较好。
3.3 积极处理合并症和并发症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就诊时多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重要脏器病变。本组患者中,伴有其他系统并发症者和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均为44例(75.86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常常成为手术禁忌证,致使手术恶化甚或危及生命[3]。术后3 d连续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耐受力与内科并发症是否得到良好控制密切相关,手术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围术期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老年人较为低下的储备能力也影响手术效果,所以,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这要求骨科医师应有精湛的手术技艺,还应强调相关科室和护士[5]的密切配合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面客观地评价患者的健康状况,在积极治疗合并证和并发症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选择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精心护理的方案,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使患者及早康复[6]。
[1] 李民,陆凯,陈俊波.膨胀自锁式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5):407-408.
[2] 尹东,郑秋坚,刘斌,等.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298-301.
[3] 杨庆铭.《高龄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相关问题》评论[J].临床骨科杂志,2004,7(2):240.
[4] 刘杰,骆文远,曹蕾,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28-329.
[5] 李日旺,吴小杭. 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2):49-50.
[6] 刘颖.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29):368-369.
R683
:B
:1671-8194(2014)04-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