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DR及MRI诊断分析
2014-01-24胡继红张文斌
田 扬 赵 卫* 胡继红 张文斌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学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DR及MRI诊断分析
田 扬 赵 卫* 胡继红 张文斌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学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DR及MRI征象,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结果 本组4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3.5岁;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足、踝关节部15例,膝关节6例,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周围骨质疏松脱钙,5例患者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17例患者行MR检查,均为阳性,早期14例,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影像学DR检查是RA常规检查方法,MRI敏感性、特异性高,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数字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1]。本文收集我院从2008年4月至2013年6月年经临床证实的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对其DR、MRI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本病的再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34例,18~72岁,平均42.5岁;病程在3个月~1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为对称性,以手(近端指间及掌指)足关节为主。其中部分患者晨起时关节有僵硬感,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等。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34例,C-反应蛋白升高30例,CCP阳性42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阳性。
1.2 方法
45例患者均行DR检查,17例行MR检查。西门子DR摄片机,摄病变部关节的正、侧位或斜位片;MR采用GE1.5T超导扫描仪进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层厚为4 mm。序列为T1WI、T2WI加权像,部分早期病例行T1WI+脂肪抑制。分别由两名影像诊断主治医师进行阅片分析,并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与X线、MRI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1.3 疾病分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期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关于RA的影像学分类标准进行分期[2],I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Ⅱ期:关节间隙变窄;Ⅲ期:关节面穿凿样破坏性改变;Ⅳ期: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2 结 果
2.1 DR
45例患者均行DR检查,其中30例阳性,15例阴性;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足、踝关节部15例,膝关节6例,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周围骨质疏松脱钙,5例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Ⅰ期9例,Ⅱ期14例,Ⅲ期5例,Ⅳ期2例。
2.2 MR
17例患者行MR检查,均为阳性,早期14例;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T1W1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3 讨 论
3.1 RA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RA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多认为是在遗传易患素质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而致病。遗传因素可能与人白细胞抗原-DR4(HLA-DR4)有关;环境因素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首先侵犯滑膜,包括滑膜关节、关节旁滑囊、及肌腱腱鞘的滑膜,导致炎性滑膜增生(滑膜血管翳),之后继发关节软骨、骨及关节邻近结构的侵蚀破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既而滑膜增厚,毛细血管增多,关节内液体增多,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内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形成血管翳。在另一方面,免疫机制紊乱,滑膜及血管翳组织产生的各种炎性介质刺激骨质的供应血管,造成诸小血管及其分支均扩张充血,因而骨髓内液体增多,表现为骨髓水肿。小血管长期扩张充血,导致骨质逐渐脱钙和吸收,发生骨质疏松。随着血管翳向关节腔内的软骨面生长,血管翳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包括多种酶及细胞因子,对关节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骨产生破坏作用。此外,软骨受血管翳包裹,不能正常与滑液接触,影响其营养代谢,使软骨、骨遭到破坏,最终出现关节毁损、强直、变形、严重的继发性骨关节病。临床上发病隐匿,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多表现对称性手足小关节晨僵、梭形肿胀、疼痛,部分伴有发热、乏力、皮下结节和肝脾肿大,晚期表现多关节畸形,如手指“尺侧偏移”、指间关节屈曲和过伸畸形,并常伴有肌肉萎缩。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加快等。
3.2 RA的影像表现
RA早期X线典型表现为:病变主要侵犯手腕及足小关节,且多呈对称性四肢小关节受累。关节附近软组织对称性梭形肿胀,最初限于手足小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尺侧易受侵犯,掌部软组织可增厚,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以及关节面下关节边缘的轻度骨质破坏。病变继续发展,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骨皮质边缘不规整,骨性关节面下可出现小的囊状骨质破坏,好发于关节囊附近的关节边缘,大关节较小关节少见,且出现较晚。晚期:骨质疏松显著,呈普遍性,骨的微细结构消失,骨皮质菲薄,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破坏、缺损;关节部软组织肿胀消退,肌肉萎缩,可发生关节半脱位,严重时关节可出现骨性强直。在RA早期,以滑膜炎为主要改变,MR可直接显示炎性增厚的滑膜,RA早期MRI典型表现为: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3.3 早期RA的影像诊断价值
长期以来,手部和足部的X线平片是诊断类风湿的主要方法[3]。平片可显示骨侵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畸形,其中骨侵蚀是类风湿关节炎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征象。X线平片对RA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检查方便且费用低,广泛用于临床。但是,平片并不能发现早期病变。有文献指出,尽管类风湿的X线改变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平片对于病程在两年以内的患者的临床价值非常有限[4]。X线诊断的敏感性约为20 %,特异性为90 %[5]。平片对于骨小梁的缺失不敏感,难以显示骨髓腔内的骨质破坏。研究指出,平片发现骨侵蚀的敏感性明显低于MRI,MRI较平片可发现更多的骨质侵蚀灶,且比平片更早发现骨质侵蚀灶[6,7]。MRI是目前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MRI可多序列、多参数及多平面成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无辐射,使其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能比较清晰地显示关节正常结构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MRI对RA诊断的主要征象:滑膜增厚、血管翳、骨髓水肿、骨侵蚀、腱鞘炎、关节积液等,滑膜增厚是RA最早期、最主要的改变,血管翳是RA的特征性改变,是早期RA最为重要的征象[8]。
目前RA的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在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监测病变进展、评估治疗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MRI可显示X线无法显示的滑膜增生、血管翳,在发现早期骨质侵蚀优于X线平片及CT,MRI在RA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1] 郑卓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评估[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6):931.
[2] 徐丽华,张凯清,李森林.成人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附36例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l1年,31(2):182-183.
[3] 周海燕,刘鹏程,王成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2):19-21.
[4] Devauchelle Pensec V,Saraux A,Berthelot JM,et al.Ability of hand radiographs to p redict a further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with early arthritis[J].J Rheumatol,2001,28 (12):2603-2607.
[5] Devauchelle Pensec V,Saraux A,Berthelot JM,et al.Ability of hand radiographs to predict a further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arthritis[J].J Rheumatol,2001,28(12):2603.
[6] BackhausM,Burmester GR,Sandrock D,et al.Prospective two year follow up study comparing novel and conventional imaging p rocedures in patients with arthritis finger joints[J].Ann Rheum Dis,2002,61(10):895-904.
[7] Chen TS,Crues JV 3rd,Ali M,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2ging ismore sensitive than radiographs in detecting change in size of e2rosion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J Rheumatol,2006,33(10): 1957-1967.
[8] 王宁,张雪君,蔡跃曾,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新的诊断标准下MRI的作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4):542-545.
R593.22
:B
:1671-8194(2014)04-0120-02
*通讯作者:E-mail:kyyyzhaow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