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遗症的诊疗进展

2014-01-24王瑞雯万文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4期
关键词:补阳后遗症中风

王瑞雯万文蓉*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中风后遗症的诊疗进展

王瑞雯1万文蓉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中风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中风患者多遗留有一系列的后遗症,从而影响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上有着较大的优势。

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导致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也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卒中”。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其与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近,可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3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首位死因,病死率高出欧美国家4~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脑卒中流行态势呈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人口[2]。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我们极其有必要对中风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尽可能的预防本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治,已病防变。因此针对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西医危险因素

2010年12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撰写委员会在《Stroke》杂志上公布了关于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推荐的更新意见,指南将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归咎于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类。其中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人种和家族史、出生时低体质量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不可改变,但它们却有助于识别那些脑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以及可能从可干预危险因素的严格预防或治疗中获益的患者。而可干预因素则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既包括证据充分的因素,如高血压、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镰状细胞病、绝经后激素疗法、避孕药、饮食与营养,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也包括了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药物滥用、睡眠呼吸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升高、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等证据不太充分或潜在的因素。研究表明,存在这一系列危险因素的患者是中风的高危人群[3]。

1.2 中医病因病机

在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多持“内虚邪中”的观点。《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即所谓中风“内虚邪中”之病因。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的论述,均是以外风说,内虚邪中为立论。同时《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观点又指出中风亦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之致使脏腑失和、气血失调而发中风病[4]。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至金元时代,医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甚”,李东垣力主“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张景岳则提出“中风非风”的著名论点,认为中风为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故突发昏愦,卒然仆倒。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乃气虚血淤”使然。近人张山雷强调:“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5]。目前,我们认为中风之发生,在本为阴阳偏胜,气血逆乱;在标为痰浊、瘀血阻络,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多有内里亏虚,痰淤互结的表现。

2 后遗症

对于中风急性期的患者,卒中的整体治疗包括良好的护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监测与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紊乱等。但是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患中风经抢救存活者,约有50 %~80 %留有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关节屈伸不利或挛缩,以及智力低下甚至出现痴呆。其中约有75 %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约有65 %需他人护理照料生活,有16 %长期卧床。中风后遗症者不仅本人痛苦,而且给整个家庭成员及亲友、患者单位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瘫痪、肢体麻木、偏盲、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认知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这些遗留症状使得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减低,因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3.1 半身不遂的治疗

王清任《医林改错》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非因跌扑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其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因气虚血亏所致半身不遂。

对于半身不遂、偏身瘫痪等后遗症,石卫东等人选取60例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治愈26例,占43.3 %;显效16例,占26.6 %;有效11例,占18.3 %;无效7例,占11.6 %;总有效率 88.4 %[6]。任亚峰等人选取100例患者,通过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达97.0 %[7]。考虑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曾劲松等人选取120例患者给予口服化瘀涤痰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给予口服维脑路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78.3 %[8]。化瘀涤痰汤为补阳还五汤合涤痰汤,亦具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中风的患者常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衰弱,表现为气虚血淤征象,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致血瘀痰阻,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濡养筋脉,而致肢体无力、偏瘫等症,因而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对于改善其症状有较大功效。

3.2 吞咽困难的治疗

卫建华选取61例中风后遗假性球麻痹患者,对照组予普通针刺取穴:廉泉、通里、照海、三阴交;治疗组予舌咽针刺取穴: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 %[9]。两方案均有效,这与针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化痰作用有关,治疗组加强舌咽部刺激取穴位于标本根结中的结标部,强化了疏通经气的作用,因而疗效更显著。许雷等选取患者78例,针刺双侧太溪、风池,沿喉结至天突、双侧人迎至气舍三条线重刺,至皮肤潮红、出血,再取天突穴拔罐,总有效率83.3 %[10]。

3.3 呃逆的治疗

中风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呃逆的症状,其特点是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长,常规治疗无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休息、进食,使患者失眠、疲劳、精神萎靡,使脑血管病恢复期延长。

卢正海等用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22例,治疗组口服加减旋覆代赭汤,总有效率75 %,与对照组10 mg胃复安肌注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11]。宋雪梅选取42例患者,予旋覆代赭汤加减配合针刺,总有效率达92.86 %[12]。崔新富选取32例患者,选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西药联合治疗,总有效率93.75 %[13]。赵桂荣选取60例患者,治疗组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对照肌内注射胃复安。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3.3 %[14]。综合这些方法,均是通过降逆止呕、调整胃气的方法,来治疗呃逆的。

4 展 望

目前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中药、针灸,或是多种方法相结合,都有了许多成果,也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几种具体方法上加减配伍其他方法,虽多有疗效,但难分伯仲,且纷繁复杂,更显冗多,如对于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早在清代王清任就已记载其功效,且许多学者多在此方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方法,难以分辨各中好坏,如能更为具体的选出最佳搭配,必将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如针灸治疗的方法,有的选穴过于繁多,如能精简而有效,必将更好。

[1] 王陇德.中国脑卒中防控要有战略和战术[J].医学研究杂志, 2012,41(2):6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国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3] 付敏,李光勤.2010年美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B):3308-3310.

[4] 郜峦,王键.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源流及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09,8(18):1277-1279.

[5] 张沁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法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4):49-50.

[6] 吴江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502.

[7] 任亚峰,刘黎明.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1):96.

[8] 曾劲松.化瘀涤痰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1):74-75.

[9] 卫建华.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1):95-96.

[10] 许雷.刺络放血配合毫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78例[J].四川中医,2012,30(1):86.

[11] 王英,申鹏飞.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1, 30(1):65-67.

[12] 宋雪梅.旋覆代赭汤结合针灸在中风后呃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3(1):117.

[13] 崔新富.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 4(3):94-95.

[14] 赵桂荣.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c):83.

R255.2

:A

:1671-8194(2014)04-0045-03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补阳后遗症中风
春天的“后遗症”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水提工艺的优化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