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颈段、胸上段食管鳞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分析
2014-01-24时亚伟薛春泉
时亚伟 薛春泉 王 燕 许 刚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 镇江 212002)
55例颈段、胸上段食管鳞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分析
时亚伟 薛春泉 王 燕 许 刚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 镇江 212002)
目的 回顾分析55例初诊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55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生存率及放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近期疗效:CR 13例(23.6%),PR 37例(67.3%),NC 3例(5.0%),2例于放疗后3月内死于呕血,总有效率(CR+PR)为90.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1.8%、29.6%,中位生存期25个月。急性放射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80.0%)、急性放射性气管炎(18.2%)以及骨髓抑制(45.4%),均为1、2级,经对症治疗后均能顺利完成放疗,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较低(5.4%),无严重放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食管肿瘤;颈段食管癌;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我国处于世界上食管癌相对高发的地带,全世界食管癌病死率以 中国为最高,据张思维[1]2010年报道,我国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结果显示:食管癌发病率排在第6位,而病死率排在第4位,由此可见食管癌是治疗效果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食管癌比较肯定、有效的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因其部位特殊,手术难度大,因此放射治疗在此部位食管癌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回顾分析了55例初诊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拟为该部位食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5例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食管分段采用AJCC/UICC第7版[2]。55例患者,其中颈段13例,胸上段40例,双原发癌(颈段+胸上段)2例;男24例,女31例;中位年龄71岁(53~90岁),<60岁5例,60~69岁19例,70~79岁24例,≥80岁7例;首发症状:进食哽咽38例,占67.6%,咽部异物感4例,食管内异物感6例,胸骨后不适感4例,颈部或锁骨上肿物3例;治疗前进食状态:普食8例,半流40例,流质5例,进食完全梗阻2例。治疗前食管X线造影所示病变长度1~17 cm(中位长度4.5 cm),<3 cm 11例,3~5 cm 23例,>5 cm 21例。CT所示肿瘤最大横直1.5~5.3 cm。按食管癌CT分期[3]将55例患者分期:Ⅰ期5例,Ⅱ期28例,Ⅲ期22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28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27例。所有病例经电子胃镜及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卡氏评分>70分,无远处转移,无穿透性溃疡征象,无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未经放射治疗、化疗或手术治疗,治疗前完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1.2 放射治疗方法:55例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CT模拟机室做体位固定、胸部CT增强扫描,局域网传输CT扫描图像,参照食管钡剂造影、电子胃镜和胸部CT增强扫描结果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包括原发肿瘤及区域肿大淋巴结;临床靶体积(CTV)为GTV左右前后方向均外放0.5~1.0 cm,外放后将解剖屏障包括在内时需做调整,病变上下方向各外放3.0~5.0 cm,或在有淋巴结肿大转移的CT层面上下各外放1.5~2.0 cm;同时包括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相应淋巴引流区域;在CTV的基础上各外放0.5 cm为计划靶体积(PTV)。靶体积内剂量均匀度为95%~105%的等剂量线范围内,正常组织剂量:肺平均剂量≤13 Gy,两肺V20≤30%,两肺V30≤20%,脊髓最大剂量≤45 Gy,心脏V40≤40%~50%。物理师完成适形计划、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确认后,CT模拟复位、加速器验证后实施治疗。采用6 MV直线加速器治疗,常规分割1.8~2 Gy/次、5次/周,总处方剂量DT 60~64 Gy、30~32次、6~7周完成。
1.3 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随访1次,每次复查胸部增强CT,食管X线钡剂造影,上腹部B超等观察肿瘤局部控制和远地转移情况。近期疗效在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按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标准客观评价[4],正常组织急性反应按RTOG标准评价[5]。
1.4 随访:自放疗开始之日起计算生存期,终止时间为死亡日期或末次随访日期,随访截至2014年4月31日,随访时间24~72个月,随访率100%。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2 结 果
2.1 疗效:放射治疗后3个月复查,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 13例(23.6%),PR 37例(67.3%),NC 3例(5.0%),2例因侵犯大血管于放疗后3个月内死亡,总有效率(CR+PR)为90.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1.8%、29.6%,中位生存期25个月。
2.2 不良反应: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者44例(80.0%),其中1级31例,2级13例,无3级不良反应发生,予抗生素及激素抗炎治疗后均能完成放射治疗计划。急性放射性气管炎10例(18.2%),放射性肺炎3例(5.4%),均为1~2级。放疗过程中每周监测血常规,出现骨髓抑制反应的有25例(45.4%)发生,其中Ⅰ度13例,Ⅱ度12例,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反应。
3 讨 论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因其位置特殊,手术难度较大,常因近端正常食管长度不足而需行部分甚至全部喉切除,无法保留喉功能,使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或因近端正常食管切除长度不足而出现上切缘安全界不够,影响手术的根治性。因此目前放射治疗已成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6-7]。由于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特点,常规放射治疗容易使食管肿瘤(肿瘤靶体积)处于低剂量的照射,甚至在照射野外。肖泽芬[8]2004年报道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评估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中肿瘤剂量的分布,其结果显示常规照射野不能使肿瘤靶体积达到所给的处方剂量,如果采用扩大野的方法来保全肿瘤的剂量,就不能保证肺和脊髓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因此,目前国内多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其优势在于采用精确的CT定位技术、三维治疗计划设计,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的要害器官或正常组织少受照射,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后,近期有效率高达90.9%,1、2、3生存率66.7%、51.8%、29.6%,较国内报道的常规放射治疗均有所提高,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否提高长期生存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将继续随访入组患者,并将深入分析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因素。在本组研究中,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的放射性食管炎、气管炎以及Ⅰ~Ⅱ度的骨髓抑制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能顺利完成放射治疗,无放射性脊髓炎、食管穿孔及严重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说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能够耐受,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三维适形技术具有治疗效果较好、不增加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高的优点。
[1] 张思维,雷正龙,李光琳,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2010,19(6):356-365.
[2] Thomas W,Rice MD,Eugene H,et al.7th Editions of 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esophagus and Esophagogatric Junction[J].Ann Surg Oncol,2010,17(7):1721-1724.
[3] Tio TL,Cohen P,Coene PP,et al.Endoson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esophageal carcinoma.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to the new(1987)TNM system[J].Gastroenterology,198 9,96(6):1478-1486.
[4]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4-997.
[5] 殷蔚伯.附录II,见: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108-1111.
[6] Fenkell K,Kaminsky I,Breen S,et a1.Dosimetric comparison of IMRT vs.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of the cervical esophagus[J].Radiother Oncol,2009,89:287-291.
[7] Yamada K,Murakami M,Okamoto Y,et al.Treatment results of radiotherapy 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cal esophagus[J].ActaOn col,2006,45:1120-1125.
[8] 肖泽芬,章众.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评估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中肿瘤剂量的分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4):273-277.
R735.1
:B
:1671-8194(2014)31-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