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效果
2014-01-24周福林
周福林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效果
周福林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PE)及术后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252例具备滤器置入治疗指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IVCF置入术,其中,对151例具备溶栓条件的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采用静脉造影行复查治疗,术后对患者行随访工作,时间为7~64个月。结果 252患者IVCF置入术均成功,未出现致死性肺梗死现象;采用导管溶栓的患者下肢消肿效果明显,显著改善率达80%,5%患者消肿差。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IVCF置入术可有效改善预防其病症,且术后采取多侧孔导管溶栓可有效降低患者肢体肿胀现象,二者结合治疗肺栓塞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大力推广。
下腔静脉滤器;肺栓塞;并发症
针对肺栓塞患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经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75%左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并发产生肺栓塞病症,而且,其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在35%左右。对于当前的医疗水平,治疗DVT主要采用手术,溶栓及介入的方法[1]。而其前两种治疗方法都会相应的增加患者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形成;经过相应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的预防肺动脉栓塞(PE)。因此,我院选择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治疗的2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IVCF手术置入治疗,且对其术后符合溶栓条件的151例患者行留置导管溶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治疗的2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70例,女8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8.2岁;患者病程为2~13 d,平均6 d。在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针对患者的血栓部位主要有;160例左下肢,81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所有患者中,50例在术前经薄层CT扫描后已被确定为肺动脉栓塞(PE);主要临床病症为;下肢肿胀、疼痛等。
1.2 方法
1.2.1 IVCF 术前准备:手术开始前行常规的手术准备工作;保持患者仰卧姿势躺于病床,检查其血尿、生化、凝血常规功能,化验其D-二聚体;检查中避免搬动情况,测量记录患者下肢的节段周径长度,行术区备皮工作,并测试其过敏现象,及经肌内注射苯海拉明。最后与患者家属签署相应手术同意条款书;准备手术所需药品,器材,行手术工作[2]。
1.2.2 术中方法:对手术区域行常规消毒,采用无菌铺巾,找准患者麻醉穿刺点位置,经1%利多卡因行麻醉;穿刺方式为顺行穿刺,经颈内静脉或健侧股静脉,将5F的猪尾式导管置入,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相应释放通路中是否存在血栓现象,了解下腔静脉外在形态,及是否有解剖变异现象。选择相应的滤器工具,对肾静脉开口位置行标记工作[3]。将滤器输送器放入其中,然后,透视情况下,后撤外鞘释放滤器。然后,经造影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及下腔静脉的内部血流通畅情况。采用导丝导管配合,顺行或逆行开通其患肢血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导管将血栓抽取出来,然后,行多侧孔导管溶栓工置入,使其管头贯穿闭塞段,保证术后可经导管持续泵注rt-PA或尿激酶;最后,再行静脉造影复查,看其效果,溶栓工作结束后,将其导管拔出,对穿刺点行加压止血及包扎工作。
1.2.3 术后处理:术后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对其行按摩动作,并对患者0.2 mL/10 kg行低分子肝素注射,12 h注射1次,持续8~11 d,结合口服华法令钠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尿常规,凝血常规功能,防止出血情况,对其行静脉回流药物治疗,在患者的恢复阶段采用弹力袜对其行患肢功能恢复锻炼。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2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未出现致死性肺梗死现象,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胸闷等相关并发症现象,1例下腔静脉栓塞;151例成功进行了多侧孔溶栓导管治疗,对其术后持续泵注rt-PA或尿激酶溶栓,经静脉造影复查,采用尿激酶注射的有2例出现出血症状,采用rt-PA注射有1例患者出血;对其都行相应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对出院患者采取随访工作,时间为7~64个月,通过对治疗疗效调查研究,发现疗效显著。显著改善率达80%,5%患者消肿差,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现象。
3 讨 论
针对肺栓塞(PE)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其在临床病症中较为常见[4]。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下腔静脉滤器(IVCF)可有效的抑制患者血栓脱落,从而有效的降低其肺栓塞(PE)的发生率。目前,此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医疗中,但其中,针对滤器置入手术还是存在着相应的争议。笔者认为采用IVCF置入术需要谨慎把握其治疗的各项指征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性的采用滤器置入,现在在临床治疗研究中,已被确定的临床绝对适用证为:①出现肺动脉栓塞、下腔、髂股ā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抗凝治疗禁忌者,抗凝治疗出现出血情况,实施足量抗凝药物仍出现肺梗死再发者或不能得到充分治疗者;②肺动脉栓塞伴有下肢动脉血栓患者;③下腔静脉或髂、股静脉中有大量血栓;④反复性出现肺栓塞患者;⑤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准备采用导管溶栓患者。滤器置入的功能主要为预防,针对一些因慢性疾病长期卧床患者或肿瘤晚期患者的滤器选择工作需要更加谨慎的选择。由于DVT患者在IVCF置入术中容易出现致死性肺栓塞现象,所以,在确定滤器后,尽量快速采取手术治疗。
本次研究中,手术前进行准备工作,如保持患者仰卧姿势躺于病床,检查其血尿,生化,凝血常规功能,化验其D-二聚体;检查中避免搬动情况,测量记录患者下肢的节段周径长度,行术区备皮工作,并测试其过敏现象,及经肌内注射苯海拉明。最后与患者家属签署相应手术同意条款书;准备手术所需药品,器材,行手术工作。手术过程中,经静脉造影检查其血栓情况,通过静脉开口经滤器在透视的情况下置入,成功置入后再行造影观察,对无抗凝药物禁忌的151例患者,采取多侧孔导管溶栓,经泵注尿激酶或rt-PA溶栓治疗,然后,再行静脉造影复查其效果。术后采用低分子注射结合华法林钠行抗凝治疗,查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尿常规,并采用弹力袜对其行患肢功能锻炼。研究中,2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未出现致死性肺梗死现象,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胸闷等相关并发症现象,1例下腔静脉栓塞。151例成功进行了多侧孔溶栓导管治疗,对其术后持续泵注rt-PA或尿激酶溶栓,经静脉造影复查,采用尿激酶注射的有2例出现出血症状,采用rt-PA注射有1例患者出血,对其均进行了对应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对出院患者采取随访工作,时间为7~64个月,通过对治疗疗效调查研究,发现疗效显著。显著改善率达80%,5%患者消肿差,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现象。经本次研究可知;对肺栓塞患者行IVCF置入术可有效改善预防其病症,且术后采取多侧孔导管溶栓可有效降低患者肢体肿胀现象,二者结合治疗肺栓塞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大力推广。
[1] Hajduk B,Tomkowskiw Z,Malek G,et al.Vena cava filter occlusion and venous throm bo embolism risk in persistently anticoagu lated patients: A prosp ective,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J]. Chest,2010,137(4):877-882.
[2] 雷维民,孙跃华,周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96例临床总结[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1):19-21.
[3] Nazzal M,Chan E,Nazzal M,et al.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Ann Vasc Surg,2010,24(4):480-486.
[4] 段青,刘风恩,王小农,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7):791-792.
R563.5
:B
:1671-8194(2014)31-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