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出生缺陷监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2014-01-24王鑫鑫
邵 杰 杨 柳 王鑫鑫
(辽宁省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110032)
两种出生缺陷监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邵 杰 杨 柳 王鑫鑫
(辽宁省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110032)
出生缺陷监测主要有医院监测和人群监测两种模式。本文通过对2013年沈阳市两种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监测;人群监测;对比
出生缺陷监测是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的一部分。目前,国际上主要采取两种监测模式,即医院监测和人群监测,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人群监测,而拉丁美洲、亚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医院监测[1]。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基于医院监测,沈阳市自1996年开展医院监测,并于2003年在和平区开展人群监测。本文意在分析2013年出生缺陷的医院监测与人群监测结果的差异,同时对两种监测方法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①医院监测:所有助产技术服务单位分娩围产儿(妊娠满28周~产后7 d)。②人群监测:监测地区居住≥1年产妇分娩的围产儿(妊娠满28周~产后42 d)。两种检监测均包含活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病例。孕周不详者参照出生体重达≥1 000 g登记报告。
1.2 研究方法 医院监测由助产技术服务单位专人填写《出生缺陷儿报告卡》《围产儿数季报表》。人群监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写《出生缺陷儿报告卡》《出生情况及婴儿随访登记表》。资料采取手工报表及网络直报两种形式并行,经区县、市妇幼保健机构业务人员审核。出生缺陷发生率定义为每万名出生人口中的出生缺陷发生例数。年度发生率的统计时限为上一年10月1日—本年9月30日。
1.3 诊断 出生缺陷的诊断包括临床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超声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必要时尸检。标准参照国际疾病诊断标准ICD10上报病例为确诊病例,或产前诊断中心在产前诊断的高度异似病例。
1.4 质量控制 按照沈阳市出生缺陷质量控制方案逐级督导,各区县每季度1次,市级2次/年。要求出生缺陷漏报率<1%,围产儿出生漏报率<1%。
2 结果
2.1 出生缺陷发生率 2013年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108.6/万,人群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99.30/万。
2.2 出生缺陷发生顺位 人群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趾)、尿道下裂、食道闭锁、总唇裂、唐氏综合征、肛门闭锁、并指(趾)、色素痣、腭裂、肠管扩张、胼胝体缺如、肠扭转肠重复畸形。医院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畸形、总唇裂、直肠肛门闭锁。
3 讨论
国际通用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为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相比,其监测范围和监测时限较长,数据能够很好地代表监测地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水平。理想状态下,住院分娩率为100%时,医院监测缺陷发生率接近于人群监测。
自2004年9月30日沈阳市在全市取消家庭接生以来,住院分娩率达100%,医院监测与人群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主要出生缺陷发生顺位接近或相同,与相关报道结果相同[2],发生率存在小的差别,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医院监测包括流动人口,人群监测只针对辖区居住的孕产妇分娩的婴儿;②出生缺陷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医院监测的出生人口死胎/死产报告比例高于人群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③人群监测更重视随访,监测结果更完善。
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和医院监测的结果均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是目前我市首位高发畸形,可能与监测点对内脏畸形的诊断能力不断提高有关,但不能排除病因学因素的影响。
医院出生缺陷监测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分娩医院是出生缺陷的首次发现地,具有对所有出生婴儿进行出生缺陷初筛和确诊的条件;数据上报及时,准确性较高;对致死性畸形、治疗性引产的畸形,及时发现并上报;监测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有利于开展出生缺陷相关课题研究。
医院监测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出生缺陷的检出受缺陷的严重程度、监测人员的识别能力、检查手段等方面的影响。在分娩量>1 000/年的大型医院妇产科,产妇年龄偏大、城镇户口比例较高,围产儿死亡率较高、出生缺陷检出率最高,一般体表结构畸形的检出率在各医院之间差别不显著,先天性心脏病等内脏畸形的检出率差别非常明显。说明这个样本人群中,高危产妇比例较高,是重要的混杂因素;受医疗水平、医院地点、收费标准等因素影响,医院的样本人群与源人群存在选择性偏倚。
我市人群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在监测实施过程中,受经济条件和人员少、诊断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也存在上报和审核不及时等问题。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增加监测点并加大经费投入,稳定监测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监测点根据自身实际,理顺工作流程,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填写、上报、审核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基层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畸形识别诊断能力,提高工作责任心,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Boyd PA, Haeusler M, Barisic I, et al. Paper 1: EUROCAT network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es[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11, 91 (suppl 1): S2-S15.
[2] 赵秀艳,游昭华,李艳华,等.两种出生缺陷监测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310-311.
1672-7185(2014)21-0020-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1.017
2014-04-18)
R7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