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借鉴: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

2014-01-24特邀主持人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慈善历史

特邀主持人 郑功成

传承与借鉴: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

特邀主持人 郑功成

[主持人语]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也是无法割断的。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历史经历与历史智慧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使是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国的问题,也大多奉西方学术为圭臬,在遵从西方思维定势与话语架构的前提下解构中国的实践。这种现象在社会保障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似乎人类应对自身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障措施或福利制度只源于西方,并且只是近百年甚至近数十年才有的事物,这种对历史的忽视以及对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与经验的学术语境的无视,正在影响着当代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既不利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健康发展,同时也给本应具有历史长度并受全球化进程影响的社会保障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需要树立社会保障历史观,重视从历史源头汲取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合理定位当代并寻找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式方案。

在知识体系日臻成熟、学科范式泾渭分明的条件下,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史的主要困难不在于史料的搜集,而是在于如何将历史语境转化为当代语境,将历史学范式转换成社会保障范式。因此,开展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客观发展规律,构建本土化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既是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可以为丰富世界社会保障理论做出贡献的值得努力的方向。鉴于这一研究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特邀请历史学者与社会保障学者就中国社会保障史问题展开专题研讨。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的一项开拓性工作,希望这组论文能为读者观察中国社会保障史开辟一个窗口,并以此促进对中国社会保障史全貌的研究。

郑功成教授的《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一文,以中国数千年来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活动为考察对象,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保障历史发展的六大基本特征,归纳了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史的三大意义。这些特征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政治文明、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交融,明显有别于欧美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路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经过发掘,不仅可以古为今用,而且能够弥补国际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的重大缺失,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国自有大国之道、文明自有历史传承,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丁建定教授的《唐代社会保障:思想、实践及其评价》一文,以社会保障思想的进步性、制度性社会保障的体系性、非制度性社会保障的全面性与社会保障管理的规范性来概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唐代的社会保障,或许能够为现代人了解唐代的繁荣打开一扇独特的窗口。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唐代社会保障的基石,而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及有效的管理则是其取得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

张文教授的《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一文,揭示了宋朝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灾荒救助体系建设、贫困救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在大规模的政府性保障、民间慈善的开端、社会保障思想的转型等方面的开拓创新奠定了宋朝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特殊地位。宋朝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福利国家”,从中可窥见宋朝成熟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系统及福利制度。

王文涛教授的《“慈善”语源考》一文,揭示了当今社会流行的“慈善”一词的源流。“慈善”虽然首见于佛教经典,但慈善思想在中国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仁”、“义”等,中国历史上“仁爱”、“布施”、“义行”、“行义”等是早于“慈善”一词出现且与“慈善”意义相近的合成词,汉代已将“行义”等善行作为察举选人的科目,可见汉代政府对善行的提倡和重视。在新时期发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不能只见西方慈善而忽略对中华慈善文化与慈善实践的发掘和总结。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慈善历史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新历史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