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半夏泻心汤看方剂的寒热并用

2014-01-24时丹丹周永学周晓俊刘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11期
关键词:苦寒干姜泻心汤

时丹丹周永学周晓俊刘 欣

(1.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医籍研析·

从半夏泻心汤看方剂的寒热并用

时丹丹1周永学2周晓俊1刘 欣1

(1.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药物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重要特征,主要用于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是方剂寒热并用的重要代表方之一。笔者从半夏泻心汤的病机、配伍组成、方义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对方剂寒热并用在半夏泻心汤中的配伍依据、规律及应用进行了探讨。

寒热并用 半夏泻心汤 方剂

方剂的寒热并用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依照组方理论,将寒凉药与温热药并用,是针对寒热夹杂证而设的一种配伍治疗方法,古人将其归属于八法中“和法”的范畴。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错杂等证。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原书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的心下痞满,兼以吐利肠鸣的寒热互结痞证[1]。《灵枢·官能》云“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指出寒热错杂证治宜寒温并用,调其阴阳。笔者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组成、方义和临床应用等进行研究,对方剂寒热并用的配伍依据、规律及应用技巧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1 寒热并用在半夏泻心汤中的配伍依据

1.1 半夏泻心汤的病机 (1)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之病机。传统观点无外乎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伤寒论》中论述的半夏泻心汤所治的痞证为邪在少阳,当宜和解,不宜攻下。误下则徒伤其中气,因虚致寒,少阳之邪进一步乘虚内陷,寒热错杂之邪聚于中焦,结于心下而成。故用寒热同施,辛开苦降之法,以和胃降逆,开借除痞。清·柯韵伯认为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其苦寒先入心,辛以散邪,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能散水气,干姜散寒气。痛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芩协连之苦,则痞硬自散。(2)胃虚失运,气机呆滞,痰湿中阻之病机。李兰珍等认为“寒热互结”的病机认识非仲师原义,其提出痞证的病机应当是“胃虚失运,气机呆滞,痰湿中阻”,也就是原文说的“胃气不和”,针对这一病机,仲师创制了三泻心汤。“寒热互结”是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说法,是后人的观点[2]。温武兵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发病关键在于脾胃不和,气机阻滞,湿浊(热)壅聚中焦,其病位虽然涉及到了胃、脾、膈、肠等多个脏器,但实与胃和隔膜的功能失司直接相关[3]。

总体来说,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无外乎寒热虚实,痰涎水饮为病,以寒热错杂为主,只是寒热性质的不同和轻重而已,有虚热、实热、湿热夹杂不同程度的寒证。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应用不必拘泥于“寒热互结证”,临床上可辨证用药,有是证,用是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2 寒热并用与升降浮沉、五味 (1)寒热并用与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辛、甘味和温热性主升浮,苦、寒凉性主沉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属阳的气能轻清上浮,属阴的气能重浊下降。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寒无浮,热无沉[4]。在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味苦寒,能降能泻,以降为主;干姜、半夏辛热发散,以浮为主。一者通泄沉降,重浊向下,一者开散升浮,轻清向上;是以一者开散之中而寓通泄,通泄之中亦寄开散。即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使得升降有序,气机条畅。(2)寒热并用与五味。辛热与苦寒的配伍。《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泻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将阳而升阳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故以半、干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苦辛并进可顺升降,寒热并用能和阴阳。此外,还可相互制约偏性,达到反佐从治的目的[4]。半夏泻心汤用苦寒之连、芩清泄邪热为主,配以辛热之干姜、半夏直入中焦,方中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使寒热除,升降复,肠胃和,则痞、呕、利诸症悉平。刘渡舟先生对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意义更有精辟论述,认为“半夏、干姜辛开而温,以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苦泻而寒,以降胃气之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和脾胃,补中气,以复中焦升降功能”。辛开苦降调气机,甘温调补扶正气[5]。

2 寒热并用在半夏泻心汤中的配伍规律

2.1 辛开苦降 辛开苦降是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最突出的特点,药取芩、连之苦寒能降能泻,姜,夏之辛温能开能通,且芩、连为清热燥湿之要品,姜、夏又为燥湿散寒之良药,四药合用则苦辛通降,调和寒热,涤痰除湿。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薄一厚,一阳一阴;使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相反相成,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6]。成无己曾指出“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7]。方中半夏、干姜辛温以和阴,散寒和胃,芩、连苦寒以和阳,泄热降逆。这两组药寒热互投以调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升降之法,共奏和中降逆消痞,调和寒热之效[8]。同时体现胃以通降为顺的治疗原则;还是调整机体功能和消除病因相结合的治疗措施。这种用药法称为“辛开苦降”法。

2.2 寒热并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温并投调和阴阳。寒热并用是中药复方配伍的特点之一,其既顺生理特性,又应病邪特点,更根据病机变化而寒热并治,阴阳平调,亦合佐药法则,去性存用增疗效,寒热互制防过偏,通达阴阳开格拒.李时珍曾盛赞药物运用之寒热相伍“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阴阳互根互用、互相制约关系的体现,《灵枢·官能》谓“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指出寒热错杂证治宜寒温并用,调其阴阳。半夏泻心汤所体现的寒热并用的配伍规律是方中用苦寒之黄芩、黄连直清里热,辛温之半夏、干姜温散寒邪,大寒大热,寒温并用,主治寒热互结之邪。诸药合用,共收寒去热除,痞消正复之功[9]。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拒格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干姜、半夏在所必需。

3 寒热并用在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中的体现

笔者以为临床只要见到半夏泻心汤的主症,且病机相符,无论是否经过误下,都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究其君药,众说不一,尚无定论。概因为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广泛,辨证论治随证易君的结果。于丽雅总结出半夏泻心汤的君药较为详细,有4种说法:(1)半夏为君药;(2)黄连为君药;(3)半夏黄连共为君药;(4)黄连干姜同为君药[10]。由此可见,本方清上温下,重点在于调和胃肠。寒热并用之法和调和脾胃之法相结合运用于临床,也是首见于《伤寒论》。且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十分广泛,早已突破原书所载范围,现临床上多有报道治疗急性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慢性肝炎等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对方剂组成原理(方义)的探索,对古方新用、药理设计、提出新说均有一定意义。

寒热并用,并行不悖,各得其所,并不相互抵消药性,相反相成取药性之相逆相激而发挥更全面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两大特征。寒温并用治法的运用,当须审察证情的寒热主次及性质,决定热药与寒药的孰轻孰重,使得方剂的配伍更加严密、完善,发挥更加理想的疗效。

[1] 张仲景.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0-68.

[2] 李兰珍,朱向东,张长江.试析“寒热互结”非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J].甘肃中医,2002,15(2):1-2.

[3] 温武兵.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初探[J].国医论坛,2001,16(5):1-3.

[4] 魏道祥.方剂寒热配伍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11):51-52.

[5]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6.

[6] 陈改红.辛开苦降法临床应用体会[J].陕西中医函授,2000,20(6):25.

[7]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62.

[8] 赵松森.半夏在辛开苦降法中的配伍意义探析[J].陕西中医,2009,30(10):1388-1389.

[9] 赵映前.试论《伤寒论》中寒温并用的特点与临床意义[J].中医药研究,1999,15(5):3.

[10]于丽雅,梁铁,金东明.半夏泻心汤君药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2):62.

R289.5

A

1004-745X(2014)10-2055-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1.037

2014-04-15)

猜你喜欢

苦寒干姜泻心汤
观菊赏鹦有怀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苦寒吟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