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辨治“干呕”之临床运用
2014-01-24关芳芳
● 关芳芳 王 付
张仲景辨治“干呕”之临床运用
● 关芳芳1王 付2▲
张仲景辨治干呕常见证型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悬饮证、中虚湿热痞重证、少阴阳虚戴阳证、少阴阳虚寒证、厥阴肝寒气逆证、饮阻脾胃寒证、脾胃寒湿哕逆证、产后感风寒证,以及胆胃气逆证等,临证若能以此分型辨治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干呕 经方 分型辨治
“呕而无物谓之干呕。”干呕广泛见于内科杂病,是临床中诸多疾病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也是临床中比较难治的症状之一,结合导师王付教授多年临床辨治干呕遵循《伤寒杂病论》辨治精神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于此试将导师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分型辨治干呕进行归纳总结,以抛砖引玉。
1 太阳中风证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证机是营卫不和,影响胃气通降功能而上逆。临床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鼻炎、感冒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鼻塞,微头痛,遇寒加重,时干呕,汗出,恶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治当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可选用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合方[1]。药用:桂枝10g,生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黄芪6g,白术12g,防风6g,炙甘草6g。若鼻塞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开窍通闭;若头痛明显者,加白芷、蔓荆子以祛风散寒止痛;若咳嗽者,加杏仁、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咽痛者,加半夏、桔梗以利咽止痛;若项背强僵硬者,加葛根、羌活以舒筋柔筋。
2 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其证机是太阳伤寒卫闭营郁,影响阳明,胃失和降而上逆。临床多见于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咳嗽,气喘,因寒加重,干呕,痰白,量多,质稀,夜尿多,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治当解表散邪,温肺化饮。可选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生半夏12g,白芍10g,五味子12g,生甘草10g。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者以利小便实大便;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以通达阳气(但若哮喘重者,仍用麻黄宣发肺气,降逆平喘)[2];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以利在下之水气;若肺气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取其性缓而润,降逆平喘;若肺气虚弱者,加蛤蚧、人参以补益肺气;若夹热者,加葶苈子、贝母、紫苏子以泻肺平喘。
3 悬饮证
《伤寒论》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其证机是水饮之邪逆乱阳明胃气而不得下降。临床常见于胸膜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胸膜炎、内分泌失调水肿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胁痛,干呕,手足肿胀,紧硬感,足部重着,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脉沉等。治当攻逐水饮,涤痰消肿。可选用十枣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药用:甘遂3g,大戟3g,芫花3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30g,阿胶珠10g,滑石30g,海藻30g,生甘草10g,大枣10枚。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便;若胸胁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
4 中虚湿热痞重证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其证机是中气虚弱,浊气不降而上逆。临床常见于消化系经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脘腹疼痛,下利不止,恶心,干呕,劳累加重,少气乏力,心烦,舌淡红,苔薄黄,脉弱等。治当温中补虚,泄热消痞。可选用甘草泻心汤。药用:炙甘草12g,黄芩10g,生半夏12g,黄连3g,干姜10g,红参10g,大枣12枚。若气虚重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补中;若口腔溃烂者,加赤小豆、当归以活血利湿愈疡;若湿热明显者,加苦参、栀子,以清热燥湿;若胁痛者,加柴胡、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女性带下黄痒者,加黄柏、车前子以清热利湿止带。
5 少阴阳虚戴阳证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其证机是少阴寒气太盛而逆乱胃气上逆。临床常见于运动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手足逆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等。治当温阳逐寒。可选用通脉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10g,炙甘草10g,干姜15g,生川乌6g。若面色赤者,加葱白以破阴回阳;若腹痛者,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若呕者,加生姜以温中降逆,散寒止呕;若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降逆。
6 少阴阳虚寒证
《伤寒论》324条:“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其证机是少阴阳虚,阳不化饮而逆乱于胃,胃气上逆。临床常见于血管疾病引起的干呕,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形寒怕冷,手足厥冷,并有麻木疼痛,趾端皮色发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治当温阳散寒。可选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10g,干姜10g,炙甘草12g,当归10g,桂枝10g,川芎6g。[3]若手足厥冷明显者,加大附子、干姜用量以回阳救逆;若筋脉拘急者,加白芍以缓急止痛;若气虚甚者,加黄芪、红参以补气升阳;若便溏者,加茯苓、白术以健脾止泻;若呕者,加陈皮、半夏以理气止呕。
7 厥阴肝寒气逆证
《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又如《金匮要略》第十七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其证机是厥阴寒气上逆于阳明胃,胃气失肝气之疏而上逆。临床常见于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胃炎、肠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头痛,因寒加重,急躁易怒,干呕或呕吐,手足逆冷,腹泻,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等。治当温阳散寒、疏肝止泻。可选用吴茱萸汤与四神丸合方加味。药用:吴茱萸24g,红参10g,生姜24g,大枣12枚,补骨脂12g,肉豆蔻12g,五味子12g,柴胡12g。若呕吐明显者,加陈皮、半夏以理气化湿止呕;若头痛明显者,加白芷、川芎、蔓荆子以散寒通经止痛;若腹泻明显者,加山药、茯苓以健脾渗湿止泻。
8 饮阻脾胃寒证
《金匮要略》第十七20条:“干呕,吐逆,吐涎沫。”《金匮要略心典·呕吐哕下利病》:“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其证机是饮邪阻于脾胃,浊气阻结而上逆,治当温暖阳气,化阴降逆。临床常见于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胃炎或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干呕,胃脘痛,喜温,咳嗽痰稀量多,胸闷,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治当温肺散寒,化饮降逆。可选用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即干姜人参半夏丸)。药用:生半夏12g,干姜12g,红参12g,生姜3片。若气虚者,加白术、人参以益气补虚;若大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以健脾止泻;若呕吐或干呕甚者,加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若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以润肺止咳。
9 脾胃寒湿哕逆证
《金匮要略》第十七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其证机是脾胃有寒,湿从内生,寒湿相搏,阳气被抑而胃气上逆而不降。临床常见于消化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恶心呕吐,甚则吐痰涎,胃脘痞满,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治当温中理气,化湿降逆。可选用橘皮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加味。药用:陈皮12,生姜24g,姜半夏24g,茯苓10g,炙甘草6g。若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若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以通经止痛;若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若气滞者,加枳实、青皮,以行气消胀;若气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和胃。
10 产后感风寒证
《金匮要略》第二十一8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其证机是产后气血俱伤,卫外不固,风寒外邪易乘虚侵袭,太阳营卫受邪而抗邪,外邪乘脾胃失和而加重脾胃病理,使其不能职司其能。临床常见于妇科产后疾病引起的干呕,如产后寒热交作者,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发热,恶寒,头痛,头晕,时自汗出,食欲不振,时欲呕吐,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治当解肌和营,清泄邪热。可选用阳旦汤加味[4]。药用:桂枝10g,生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黄芩10g,炙甘草6g。若发热明显者,可加柴胡以解肌退热;若头痛甚者,加白芷、川芎以散寒止痛。
11 胆胃气逆证
《金匮要略》第十七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其证机是少阳胆热肆虐而下迫下注,阳明胃寒上逆上攻。临床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干呕,如慢性肠胃炎、慢性胆囊炎等,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口苦,胃脘疼痛,食凉则痛,嗳气,心烦,下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等。治当清胆热,和胃气。可选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味。药用:黄芩10g,白芍6g,炙甘草6g,生半夏12g,生姜5g,大枣12枚,陈皮12g,黄连10g,干姜10g。若口苦甚者,加柴胡、栀子以清泻胆热;若胁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1]王 付,郑 攀.经方合方辨治慢性鼻(窦)炎[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33-1134.
[2]王 付,王帮众.经方运用半夏配乌头(附子)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9(9):284-286.
[3]王 付.亦“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J].中医杂志,2011,52(19):1704-1705.
[4]王 付.经方用量探索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2,53(22):1899-1901.
中医文化
春日吃花趣事多多
已是百花盛开的时节,花团锦绣。传说女皇武则天爱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令宫女采集各色各样的花朵,与糯米一起掏碎蒸熟,制成一种糕点,名叫“百年糕”。她还特别爱吃一种用松花粉制成的“小精糕”,因为松花花粉有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
其实不仅是美女,男人也有爱吃花者,大文豪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清代进士袁枚则更嗜食花,他春天食玉兰,夏天食荷花,秋天食菊花,冬天食腊梅。
《景龙文馆记》记载:“景龙四年春,上宴于桃花园,群臣毕从。学士李峤等各献桃花诗,上令宫女歌之。”说的就是春季在桃花园举办花宴,群臣都参与。宴时咏诗歌唱等。
花宴是优雅的事。《诚斋杂记》中记载的“飞英会”,就是雅韵至极。范蜀公居许下,造了一大堂,题额为“长啸”。堂前有花架,可容纳10多位客人。春季花开时,宴客其下。赴花宴的人互相约定,如果有飞花坠落在谁的酒杯中,谁就要自罚一杯。正当大家笑语时,一阵微风拂来,花瓣纷纷落下,满堂座客杯中都飞入了花瓣。结果,众人人人自罚。可见当时的花事繁盛。此事后来被人称为“飞英会”。
在花宴当中,有趣的还有苏东坡补宴“重九会”(赏菊之宴)。苏东坡晚年时,被贬谪海南岛。在海南儋州定居后,种下菊花。他原想在重九节时设菊花宴与友同赏菊花。可是,海南秋季的气候不像中原那样冷,重九时,菊花并不盛开。到了冬季,菊花才绽开,他只好在十一月十五置酒宴客,补作“重九会”。后被人称为“冬季重九会”。
唐代的花宴,是官方的事庆活动。唐朝时期,放榜后新进士都要参加朝廷举办的花宴等活动,比如樱桃宴与曲江游宴。不少登科才子在花宴中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篇。诗人孟郊中进士后,写了名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曰:“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不流。”进士翁承赞在《擢探花使二首》中曰:“洪崖差遣探花使,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
在官方的花宴中,最值得一说的是万花会。据《墨庄漫录》记载:“西京(今洛阳)牡丹甲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屏障,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皆花,香气袭人。”
王付,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著作46余部,临床诊治多种疑难杂病。E-mail:1034383171@qq.com
1.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方剂专业研究生(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45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