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601例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
2014-01-24苏洽玉
苏洽玉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25)
某院601例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
苏洽玉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25)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12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剖宫产病例601份,从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首次用药时机、使用疗程、抗菌药物费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601例剖宫产患者中,10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以头孢拉定为主,首剂均断脐后使用,平均用1.52 d,抗菌药物费用占住院费用比0.55%。结论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规范,但个别病例用药时间偏长,欠合理。
【关键词】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产科并发症的手术,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和手术野所受感染的程度,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易发生感染,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剖宫产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调查分析指出[2-4],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过高,品种选择及给药时机不当,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为了解我院2012年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文通过分析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联合用药情况,首次给药时间、用药疗程及抗菌药物费用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通过我院病案室HIS系统检索出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诊断为剖宫产的病例(剔除患者并发症的病例),总共601例,所选的患者在手术前均无感染发生。②疗效观察指标:a.术后体温变化,最高体温为手术后测得的1次最高体温;b.术后产褥率为术后24 h~7 d,有2次体温超过或等于38 ℃;c.腹部切口感染为切口局部红肿、硬结和渗液等。
1.2 方法
根据病历填写抗菌药物评价表,内容为:①患者病例号、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手术前、后最高体温、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药品的费用、住院费用。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品种、用法用量、首次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情况以及抗菌药物费用。
2 结 果
2.1 基本资料统计
601例剖宫产病例中,患者年龄18~48岁,有手术指征(瘢痕子宫、枕横位、胎儿窘迫、巨大儿、骨盆狭窄、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脐带绕颈)者586例,无手术指征(社会因素)者15例,平均住院1.52 d。601例剖宫产患者中,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65例二联合用,536例单一用药。593例腹部切口甲级愈合,愈合率99.00%。8例乙级愈合,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呋辛,并使用红外线治疗等手段促进切口愈合,未见丙级愈合病例。术后体温升高者11例,联合用药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前平均体温36.87 ℃,术后平均体温36.98 ℃。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①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601例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共涉及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及硝基咪唑类3大类,共5种抗菌药物,其中甲硝唑均为联合用药,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以头孢拉定为首选,甲硝唑的联合应用趋于合理,均静脉滴注给药。②抗菌药物首次给药时间及总疗程:首次给药时间均为结扎脐带后,单次给药为463例(77.04%),24 h内用药为3例(0.5%),48 h内用药为40例(6.66%),用药超过48 h为95例(15.8%)。③费用情况:平均住院费用为4828.77元左右,药品费用只占13.26%,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0.55%。
3 讨 论
3.1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新生儿是用药的特殊群体之一,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既要保证产妇用药的安全、有效性,还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对新生儿的影响,因此,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5]。调查发现,使用头孢拉啶569例,头孢菌素过敏则选择克林霉素作为预防用药,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联合用甲硝唑注射液,产后体温增高或伤口出现渗液则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呋辛,这与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6]所规定相符。
3.2 首剂抗菌药物给药时机
要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必须在细菌定植之前给予抗菌药物,所以首次给药时机极为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1]要求,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 min(麻酸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因考虑药物对胎儿可能造成的影响,《通知》推荐结扎脐带后给药。本调查结果表明,601例患者均在断脐后给药,说明我院剖宫产预防用药首次给药时间比较规范、合理。
3.3 抗菌药物用药疗程
剖宫产为Ⅱ类切口手术,按照《指导原则》,术后一般在24 h内停药,个别可延长至48 h[1]。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4 h内停药的为466例,48 h内停药的为40例,超过48 h后停药的为95例,这与《指导原则》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是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患者以及肥胖患者,有的预防用药可达3~5 d,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医师担心短程预防用药的效果或者是受临床路径影响,而《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5]也已经明确,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将手术部位残留的细菌杀灭,防止其繁殖和扩散,当伤口组织初步修复后,主要是依靠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消除入侵的细菌,而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环境中,细菌很少能生存超过48 h,故一般术后48 h未发生感染,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3.4 联合用药
本次的调查发现,67例患者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均联用了甲硝唑,这些患者中均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如胎膜早破等),无指征联合用药不存在。说明临床医师在围手术期联合用药方面能依据临床指征,规范用药[6]。
3.5 不注意对硝基咪唑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
甲硝唑是临床常用于抗厌氧菌的硝基咪唑类药物,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其具有致肿瘤和致突变的危险性,该药在乳汁中浓度可达25%~50%,说明书要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哺乳期妇女在疗程结束后24~48 h方可重新哺乳。本次调查发现,67例联用了甲硝唑的患者中,无一例在病例中注明患者停止哺乳的注意事项,说明医师使用该药进行治疗时,经常勿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医师在注意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时,应多方位考虑,避免增加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
3.6 药品费用
本调查结果显示,药品费用占住院费用13.26%,低于相关的报道17%[7],但距离10.0%的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个别辅助药品的费用过高及手术费不断地降低有关。
综上所述,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逐步提高,并趋于规范化,但个别病例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有待我们寻找其中的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并提高干预的依从性,进一步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2] 刘炘,宋新文,许琼,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4):312-314.
[3] 汤小明.我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12,6(4):82-84.
[4] 潘太花.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48-49.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
[6]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7] 肖嵩,罗五金,姚岗.1568例单病种病例统计比较与相关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4):46-48.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