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血塞通治疗的临床评价

2014-01-24王丽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血塞通稳定型心电图

王丽杰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血塞通治疗的临床评价

王丽杰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可行性。方法79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9例, 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常规治疗上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40例, 显效3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39例, 显效29例, 有效7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纯基础治疗, 疗效更加显著, 能提高治愈率, 降低不良反应, 应用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塞通;治疗体会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现已成为“隐形杀手”及“元凶”之称。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人数可达300万, 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复发率高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等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血塞通注射液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上已得到循证医学的研究证实。为此, 本文回顾作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入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9例, 其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40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79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2.24±5.48)岁, 其中高血压21例, 糖尿病6例, 高脂血症13例, 病程1~5年。对照组39例,男21例, 女18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4.12±4.82)岁,其中高血压18例, 糖尿病4例, 高脂血症17例, 病程1~6年。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型。且经心电图和心肌酶普检查排除心肌梗死,均无出血倾向, 而出凝血时间正常, 无抗凝治疗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本文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常规治疗上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血塞通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d, 14 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率、血压等情况。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常规心电图检查和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治疗期间并要记录不良反应[1,2]。

1.4疗效判定 症状疗效:显效:同等劳力程度不引起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心电图疗效: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由阳性转为阴性, 或运动耐量上升Ⅱ级;有效:静息心电图相关导联降低的ST段治疗后回升0.1 mV以上, 但未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或运动耐量上升I级;无效:静息或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4]。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本文治疗组40例, 其中显效30例(75.0%), 有效8例(20.0%), 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39例, 显效29例(74.4%), 有效7例(17.9%),无效3例(7.7%), 总有效率为9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比较 本文治疗组40例, 其中显效20例(50.0%), 有效18例(45.0%), 无效2例(5.0%), 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39例, 显效19例(48.7%),有效17例(43.6%), 无效3例(7.7%), 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心电图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多发生在40岁以后, 男性多于女性。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伴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狭窄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又包括有:①静息性心绞痛;②初发性心绞痛;③恶化性心绞痛的三种类型。其目前认为有三方面因素可引起心绞痛发作或恶化:①心肌供血下降;②心肌耗氧量增加;③心肌细胞耐低氧、缺血能力下降均可导致[5-8]。本文血塞通注射采用中药三七有效成份精制而成。研究发现三七的主要成份三七总皂苷其药理作用:可增强机体功能, 增加脑血流量, 扩张血管, 降低动脉血压,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浆纤维蛋白浓度, 增强细胞表面电荷, 降低血粘度, 降低血脂等功能[9,10]。

总之, 临床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纯基础治疗, 疗效更加显著, 并能提高治愈率, 降低不良反应, 应用简单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雷寒.内科学.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67-180.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2): 409-412.

[3] 何建平, 伍蓓影.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广东医学, 2002, 5(23):539.

[4] 杨晓阳, 粟河莉.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 2003, 12(4):428.

[5] 陈其奎, 李立.PNS对急性缺氧性脑损伤及血液中有关生长指影响的探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0, 8(6):472.

[6] 盖尔博, 冯玉飞, 高国丽, 等.三七对大鼠LPO及SOD的影响,中草药, 1990, 6(4):26.

[7] 韩金安, 胡威夷.三七总皂甙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2(8):506.

[8] 金武, 谭斐, 张德英, 等.三七总皂甙对脑梗死脑人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6(3):128-129.

[9] 李荷英.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1):39-40.

[10] 周小波, 范学荣.西洛他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脂联素和内皮素-1及一氧化碳的影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4) :48-49.

2014-06-16]

138000 吉林省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猜你喜欢

血塞通稳定型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