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医学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心理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4-01-24刘炜林文娟
刘炜, 林文娟
任何语言为了丰富自身词汇都会借用外来词语,这一语言现象在医学应用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医学技术的发展给英、汉两种语言带来了大量的新术语词汇,而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也为医学新词语在各民族间相互借用提供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条件,外来医学词语已成为丰富和发展英、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外来医学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借用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从中感受英、汉民族社会文化的诸多侧面,特别是沉积在民族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
1 外来医学词语英汉借用特点对比
1.1 借用渊源
医学英语词汇约有70%源于希腊语;此外,许多较正式的医学词汇源自拉丁语。Oscar[1]在《科学术语中的希腊文和拉丁文》(Greek and Latin in scientific terminology)中,从词源学的角度印证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医学英语中的大规模借用。现代医学英语词汇在不断使用英语化的拉丁词汇和希腊词素的同时,其借用外来词语的范围更加广泛,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也包括汉语。相比之下,汉语在医学领域的借用词来源就窄得多。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给汉语开启了借用外来医学词语的大门。如阿司匹林(aspirin)、盘尼西林(Penicillin)、歇斯底里(hysteria)等。从清末到近现代,一些日源汉字词成为汉语外来医学词的一个主要来源,如淋巴、动脉、静脉、细胞、腺等[2]。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医学词汇大量涌入,迅速为汉语所吸收借用,如DNA(脱氧核糖核酸)、克隆(clone)、基因(gene)、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ism)等。
1.2 借用方式
英、汉语言对外来医学词主要有3种借用方式,即:音译法、借形法、直译法。音译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的一种很常见的借词法[3]。如英语中的:yin-yang(来自汉语)、quinine(来自西班牙语)、medicine(来自法语)等;汉语中的:凡士林(vaseline)、吗啡(morphine)、荷尔蒙(hormone)等。借形法或许是英语最重要的一种借用方式,大量拉丁语和希腊语通过直接借用书写形式而进入英语医学词汇。汉语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医学词语早期来自日源汉字,如癌、细胞、错觉、催眠等。近年来直接借用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在汉语中呈递增趋势,如CT、DNA、ICU、OTC等。直译法如汉语的中草药在英语中译为Chinese herbal medicine,手足口病即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汉语中也有不少此类外来医学词,如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脑死亡(brain death)、鸡胸 (chicken breast)、智齿 (wisdom tooth)等。
总的来看,英语对外来医学词的借用相对于汉语而言更加灵活,具有较强的吸收同化功能。英语是表音文字,属印欧语系,该语系语言在语音和文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甚至在书写上完全相同,极大地方便了英语直接借用或派生外来词语。汉语是表意文字,属汉藏语系,无法像英语那样从同类“家族”中借词;与英语相比,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无法合成或派生,对外来词的吸收同化功能远不如英语[4];此外,汉语从其他语言借词时要转变符号形态,构词手段较英语复杂。
2 外来医学词语英汉借用心理对比
英国语言学家福斯特[5]在《变化中的英语》(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中如此分析英语民族在吸收外来词语上的“开放型”心理特性:“从英语的整个历史来看,英语对其他语种的词语总是乐于采纳的。英语跟其他主要的语种相比更易于接受外来的影响。对大多数操英语的人来说,他们似乎主张一种语言上的‘自由贸易’。如果一个外国词语是有用的话,那么就应该采用,不论其来源如何”。英语中医学外来词数量多、来源广、吸收同化能力强,正是由于英语民族“开放型”的文化心理决定的。以借用希腊语为例,早在古英语或中古英语时期,希腊语就通过拉丁语为媒介借入到英语医学词汇中。至今英语仍借用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根生成出大量的医学术语。随着中医逐步走向世界,大量的中医词汇也被借用到英语中,积极推动了中西医的交流和发展。英语民族这种“开放型”文化心理,促使英语大量借用、吸收世界各民族“新鲜”的外来医学词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汉语对外来医学词的借用同样反映出汉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心理。汉民族有着悠久的高度文明,众多灿烂的文明成果培育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助长了汉民族的自我中心意识。中医凝聚了汉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早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种完整、独特、自主、自足的体系自然会将外来医药文化拒之门外,甚至不屑一顾。此外,汉民族文化非常注重完整性,即使需要借用外来词,也要进行加工使其汉化。这一特征就是汉民族“封闭型”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表现,极大地限制了外来词的借入,形成汉文化融化吞食外来文化却不为之所撼动的现象。汉语中外来医学词的借入始于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革新运动,当时的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等呼吁国人打破狭隘的民族心理,大胆取用一些日本汉字词,日源汉字得以进入汉语医学词汇。汉民族的封闭心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与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中国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汉民族对外来新事物、新概念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了显著增强。外来文化与汉文化迥异的特殊之处对国人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不由自主地在心理上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倾慕与认同[6]。外来语尤其是英语词汇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进入汉语,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医学外来词不仅在汉语中扎根立足,也开始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克隆(clone)”为例,这是近来颇受关注的一项医学高科技,也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医学外来词。伴随着“clone”在英语中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功能用法,汉语也引申出其他意义,如“抄袭、模仿、复制、重复”等各种兼具本土化风格的表达形式。外来医学词在借用方式上也打破了原有模式,直接以外来文字或用外来文字与汉字一起构成新的外来词语,如B超、A型血、果味VC、MBD(儿童多动症)等。这种超越常规的借用方式对汉语体系而言是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增强了外来词语的表现张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汉民族不断增强的开放心理,人们有时在使用外来医学词语时宁愿选择音译词,甚至放弃原有的意译词,或者音译、意译词同时并用。比如“盘尼西林、维他命、荷尔蒙”等,汉语中已有“青霉素、维生素、激素”等意译词,但不少人在表达中青睐于前者而冷落后者。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视为音译词反汉化的复辟,或是对汉语规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足见汉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正渐渐消失,而代之以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向往与追求[7]。基于此种心理而产生的外来医学词语,反映出汉语在不断突破自身,寻求变化,向着更新、更宽容、更合理的构词模式迈进。
3 结语
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外来医学词语,我们体会到英汉民族包容开放、追新求美的共同文化心理。而从英汉语言中外来医学词语的借用特点和差异上,可深刻地感受到英汉民族在社会生活、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外来医学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借用过程中必然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通过对医学外来词的英汉对比分析,发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领悟医学人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Oscar EN.Greek and Latin in scientific terminology[M].US:Iowa State College Press,1959.
[2] 胡晓清.外来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黎昌抱.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5):92-96.
[4] 黄河清.试析外来词在英、汉语两种语言中数量悬殊的原因[J].现代外语,1989,(2):11-25.
[5] 福斯特.布赖恩.变化中的英语[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6] 王铁昆.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J].汉语学习,1993,(1):35-40.
[7] 吴礼权.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