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发猪病及综合防控
2014-01-24张振东胡东方吕林刘思当
张振东 胡东方 吕林 刘思当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夏季常发猪病及综合防控
张振东 胡东方 吕林 刘思当*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夏季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天气变化最剧烈、最复杂的时期,其特殊的气候环境极易使许多猪细菌病、病毒病及寄生虫病发生和蔓延。为提高猪场的疾病防控能力,本文将夏季常发的猪病及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总结。
夏季;猪病;综合防控
夏季是许多猪病的高发季节,有些疫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对养猪业构成巨大威胁。为提高猪场对疾病的防控能力,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增加养猪的经济效益,现将夏季猪场常发疾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简述如下。
1 夏季猪群常发病及其特点
1.1 中暑
近年来,盛夏酷暑,再加上猪群饲养密度大、过度拥挤,猪体的防暑降温工作做得不好,猪场时常发生中暑病例,临床上以超高体温、循环衰竭、个别猪急性死亡等为特征。
1.2 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中毒成为许多传染病和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夏季气候潮湿,饲料易发生霉变,这不仅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了饲料的适口性,更重要的是霉变后产生了多种霉菌毒素。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生猪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和生殖系统,损害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1.3 繁殖生产性能下降
在养猪生产中,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关系到一个猪场的命运。进入夏季后,环境温度升高,母猪采食量下降,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易导致母猪出现不规律的发情和排卵;公猪对热应激敏感,生殖性能下降,高温也使精子的品质和活力下降,母猪的受胎率受到严重影响;炎热的天气和定位栏的使用,使公、母猪运动量严重不足,致使配种率和受胎率下降;高温易使维生素A、E等维持母猪繁殖活动的脂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而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夏季母猪便秘严重,影响采食量和繁殖活动;夏季母猪常见产仔无力、产程长、恶露不能及时排出,又易发生细菌感染,所以非常容易发生产后综合征(产后热、子宫炎、乳房炎等)。
1.4 皮肤病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季的来临,渗出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光照过敏、蚊虫叮咬)、肾病皮肤综合征和湿疹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1.5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免疫抑制性疫病,是当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头号猪病,具有范围广、传播快、感染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高热、高湿季节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患病后临床表现不同,但均可在短期内发病和死亡。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40~42℃),母猪发热不食,皮肤发红,流产;仔猪高热不退,眼结膜炎,耳朵和皮肤发红、发紫,喘气、呼吸困难;个别病情较重的猪只出现腹式呼吸,不能站立,后肢无力,甚至出现共济失调、四肢呈游泳状的神经症状。母猪流产率超过30%,仔猪发病率为100%、死亡率超过50%,保育与育肥猪群发病较为严重。而且当患病猪并发猪瘟、2型圆环病毒病或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时,死亡率将大大升高。
1.6 非典型猪瘟
近年来,猪瘟在我国虽没有大规模流行,但其以非典型、温和型(慢性)等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广大养猪户。据实验室大量监测数据和笔者调查,生猪尤其是后备及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低是我国猪瘟久扑不灭、出现非典型猪瘟的根源所在。蓝耳病、2型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霉菌毒素、仔猪的先天免疫耐受现象、不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疫苗的质量等都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提出了严峻考验。
非典型(温和型、慢性)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程长、体温无明显异常、采食量明显下降;个别出现腹泻、渐进性消瘦、后期衰竭死亡;感染母猪以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弱仔和先天性震颤仔猪为主,配种率低、返情率高。临床剖检各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如要确诊,需借助实验室诊断。
1.7 猪2型圆环病毒病
猪2型圆环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春末开始进入高发期,夏季达到高峰期。该病以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为主,主要侵害6~12周龄仔猪。感染猪可通过粪便和鼻液排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传播,怀孕猪感染后可引起繁殖障碍。作为免疫抑制性疾病,在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以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猪2型圆环病毒病对猪场的危害程度越发严重。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消瘦、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腹泻、皮肤苍白和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侵害刚断奶的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于混合感染疾病和猪舍环境。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及中大猪,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隆起,呈红色或紫色。病变常见于后肢、腹部、体侧及耳部,以会阴部和四肢最为明显。该病亦经常与其他疾病并发,导致猪只消瘦、生长缓慢,成为僵猪,甚至衰竭死亡。临床上要注意与渗出性皮炎区分鉴别。
1.8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一种人畜共患的虫媒传染病。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7~9月份炎热季节。临床以出现公猪的单侧性睾丸炎,母猪的流产、早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仔猪的神经症状等特征性症状为主。乙型脑炎病毒的抗原性较为稳定,在蚊蝇孳生前2个月左右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1.9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猪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热性、溶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大量繁殖的炎热多雨季节,多数呈隐性感染的猪只在受应激因素刺激时可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在与猪瘟、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时,病死率明显增高。
1.10 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有核细胞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主要引起猪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呈稽留热,达42℃以上;便秘或腹泻,粪便常带黏液和血液;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流鼻液;视网膜、脉络膜炎,甚至失明;妊娠母猪高热、厌食,发生流产或死胎。
1.11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中大猪及低胎次母猪,经消化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吸血昆虫蚊蝇等可传播病菌,一般发生在炎热多雨的6~9月份。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败血症)、亚急性型(疹块型、“打火印”)和慢性型(心内膜炎、四肢关节炎等),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
1.12 猪急性梭菌性肠炎
猪梭菌性肠炎是由多种血清型的梭菌所致,其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的猪只发病,新生仔猪表现为红痢或腹泻,中大猪表现为腹泻型或猝死型。近两年来,回归自然的生态养猪模式走俏,但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猪场内发生梭菌性肠炎而猝死的病例逐渐增多,多发生于营养良好的母猪、肥猪,无任何先兆,突然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
1.13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夏季发病率会显著增加。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两天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挤压流出白色、混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天死亡。
1.14 “风雨病”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往往会突然出现“刮大风、下大雨”的现象,此时气温骤降,猪群应激较大,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甚至发病,若盲目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则可能会加重猪只病情。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养殖环境
夏季环境条件是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应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通风和温湿度的控制,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首先,注意调整饲料配方,在夏季猪只采食量降低时,要适当提高日粮营养水平,精选原料并注意添加防霉剂防止饲料霉败变质,多饲喂些青绿饲料;其次,保证清凉充足的饮水,经常检查修理冲水系统和各个饮水器,可在饮水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或小苏打,调节猪只电解质平衡,降低热应激的危害;另外,在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加强通风降温工作时,应注意在哺乳母猪降温的同时,保护好仔猪,避免其受低温和风扇直吹的影响。
2.2 定期免疫接种,重视抗体监测
就目前而言,免疫仍然是猪场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平时在做好饲养管理的同时,各个猪场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注意做好乙型脑炎、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等几种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免疫工作,并重视抗体的检测工作,加强抗体的监测力度。通过检测,定期对猪群的免疫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解猪群的健康状态和病原循环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2.3 加强消毒驱虫工作,强化阶段性药物预防
夏季更应严格执行猪场制定的消毒制度。加强场区、圈舍等环境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大量孳生,对病死猪粪尿及尸体等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消灭病原。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工作,减少疾病的虫媒传染。重视母猪(产前产后、断奶前后)和仔猪(出生、剪牙断尾、断奶前后)阶段的药物预防工作。
2.4 提高从业者素质
各猪场的一线工作人员是猪场各环节工作的真正执行者,但许多猪场尤其中小规模猪场中的饲养人员多数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不高,因此应加强对饲养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饲养人员的责任感;各猪场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的生活与福利,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文化及精神需求;再者,老板应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饲养观念,注重动物福利,在低迷的行情和疾病困扰的养猪大环境下,修炼内功。
S858.28
A
1673-4645(2014)06-0054-03
2014-05-23
张振东(1990-),男,山东青州人,执业兽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临床病理学,E-mail:zhangzhend90@126.com
*通讯作者:刘思当(1961-),男,山东新泰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临床病理学,E-mail:liusid@sd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