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败毒散

2014-01-24邢艳红李卫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散寒荆芥痢疾

邢艳红 李卫东

小儿败毒散

邢艳红 李卫东

败毒散乃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治小儿外感风寒湿而设。明朝《摄生众妙方》认为体未虚者, 可去人参, 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 因此而创制了荆防败毒散。两方之功效甚为相似, 但荆防败毒祛风散寒之力较强, 适于风寒湿邪较甚而正气未虚者。

散寒祛湿;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

方剂:柴胡洗, 去芦、前胡、川芎、积壳、羌活、独活、桔梗炒(各5 g)、人参各一两(3 g)、甘草半两(3 g)。以上为小儿量。用法:加生姜、薄荷少许, 水煎服。

憎寒壮热, 无汗, 苔白, 脉浮按之无力。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属正气不足, 外感风寒湿者, 可用本方治疗。外感风热, 邪己人里化热, 以及阴虚外感, 均不宜使用本方。痢疾初起, 见有恶寒发热, 身痛肢楚, 头痛无汗, 泻下赤白、不爽, 苔白腻者, 此属风寒湿邪从表陷里之证, 可用本方(可去人参)疏散表邪。表气疏通, 里滞赤除, 痢疾自愈。喻嘉言认为痢疾的邪本来由表陷里, 用本方仍使邪由里出表, 故将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现有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肠炎等见有上症属于风寒湿邪由表陷里者。但若见舌红苔黄, 此为邪己陷里化热, 则应禁用本方。本方去人参, 加连翘, 银华, 名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功能祛风散湿, 发汗解毒。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热痛, 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属于风寒湿毒郁于肌腠者[1]。

附方:羌活8 g、柴胡8 g、前胡8 g、枳壳8 g、茯苓8 g、荆芥8 g、防风8 g、桔梗8 g、川芎一钱五分、甘草五分(3)。功效:发汗解表, 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证, 症见憎寒壮热, 头痛无汗, 肢体酸痛, 苔白, 脉浮缓。亦可用于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初起等具有风寒湿表证者。败毒散乃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治小儿外感风寒湿而设。明朝《摄生众妙方》认为体未虚者, 可去人参, 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 因此而创制了荆防败毒散。两方之功效甚为相似, 但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之力较强, 适于风寒湿邪较甚而正气未虚者。

本方结论: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属正气不足, 外感风寒湿者, 可用本方治疗。外感风热, 邪己人里化热, 以及阴虚外感, 均不宜使用本方。痢疾初起, 见有恶寒发热, 身痛肢楚, 头痛无汗, 泻下赤白、不爽, 苔白腻者, 此属风寒湿邪从表陷里之证, 可用本方(可去人参)疏散表邪。表气疏通, 里滞赤除, 痢疾自愈。喻嘉言认为痢疾的邪本来由表陷里, 用本方仍使邪由里出表, 故将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气虚外感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 无汗, 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 胸膈痞满, 舌淡苔白, 脉浮而按之无力。附方:羌活8 g、柴胡8 g、前胡8 g、枳壳8 g、茯苓8 g、荆芥8 g、防风8 g、桔梗8 g、川芎一钱五分、甘草五分(3)。功效:发汗解表, 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证, 症见憎寒壮热, 头痛无汗, 肢体酸痛,苔白, 脉浮缓。亦可用于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初起等具有风寒湿表证者。败毒散乃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治小儿外感风寒湿而设。明朝《摄生众妙方》认为体未虚者, 可去人参, 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 因此而创制了荆防败毒散。两方之功效甚为相似, 但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之力较强, 适于风寒湿邪较甚而正气未虚者[2]。

本方原为小儿体虚外感外感风寒湿邪而设。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 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者。外感风寒湿邪, 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 而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出现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 无汗;风寒犯肺, 肺气不宣, 故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风寒夹湿, 湿滞气机, 故胸膈痞满;因正气不足, 故脉虽浮而重按无力。治疗上应以散寒祛湿, 益气解表为法。方中羌活能走肌表, 善于治上半身的风寒湿邪;独活善于治下半身之风寒湿邪, 两药相配, 发散风寒, 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共为君药。川芎, 柴胡为臣药。川芎祛风止痛;柴胡祛风透表, 两者相配, 助君药以辛散外邪, 祛风止痛。佐以桔梗、前胡, 积壳宣肺降气,化痰止咳;茯苓健脾渗湿;人参益气, 能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使该方散中有补, 不致耗伤真元, 五药共为佐药。生姜、薄荷助君臣药以发散外邪;甘草既助人参以益气和中, 又能调和诸药, 皆为使药。诸药合用, 以解表为主, 辅以益气, 共成扶正祛邪之功。本方有人身, 后人又名为“人身败毒散”,以示与荆防败毒散有所区别[3]。本方原为小儿而设, 因小儿元气未充, 故用人参, 补其元气, 托邪外出。正如《医方考》所说的“培其正气, 败其邪毒, 故日败毒”。

[1] 谭茂卿.荆防败毒散治疗虚寒型感冒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3,21(1): 63-64.

[2] 程磐基.《伤寒论》汤方辨证源流研究与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04):11-14.

[3] 沈自尹.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广开新路--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的若干途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06):2-5.

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邢艳红);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卫东)

猜你喜欢

散寒荆芥痢疾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泄泻与痢疾鉴别源流探析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