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综合征临床特点探讨
2014-01-24热西旦木玉山
热西旦木·玉山
剥脱综合征临床特点探讨
热西旦木·玉山
目的 针对患有剥脱综合征的患者展开临床分析, 旨在了解这一疾病的产生特点, 为今后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这一年时间内收治的剥脱综合征患者展开临床研究, 共选取30例。采用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方式了解这一疾病临床表现、发病率等特征。结果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中, 均没有出现明显自觉症状, 病情发展缓慢, 诊断时可发现瞳孔具有细微变化。同时, 剥脱综合征会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医师在临床诊断时需注意这类病症的鉴别, 避免出现误诊情况。结论 剥脱综合征多出现于年龄较大患者, 且在几年时间内可由一只眼转变为双眼患病。同时, 这一疾病具有较高青光眼发病率, 患者在出现眼部不适时需尽早就医, 避免出现不可逆视功能损伤。
剥脱综合征;青光眼;临床特点
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会出现较明显不良反应, 因此多不自觉;当发现存在疾病时往往已经造成了较严重视野损伤,且视力功能衰退不可逆。因此, 对剥脱综合征的医治宜早不宜晚, 相关医师应注意对这一疾病的诊断, 避免出现误诊、漏诊行为。本院基于这一情况,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新疆巴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剥脱综合征患者展开资料分析,希望能够了解其临床特点, 为今后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 共选取30人。患者均为双眼患病, 其中男性16人, 女性14人;年龄在47~82岁之间, 平均年龄68.9岁。其中合并白内障人数为4人, 合并青光眼人数为26人, 首诊中将疾病误诊为青光眼的患者人数为11人。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 了解其瞳孔状况。患者瞳孔边缘存在剥脱状态碎屑, 碎屑呈灰白色, 小片状。瞳孔边缘色素皱褶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在扩瞳处理之后可看见患者晶状体前囊表面存在沉着物[1]。
2 结果
根据临床资料, 研究的30例患者中年龄偏大患者剥脱情况更为严重。且患者病程时间均较长, 存在由剥脱症状引起青光眼情况。患者在治疗期间眼部有视力下降、眼压上升情况, 具体而言, 30例患者中23例患者视力下滑, 14例患者头眼胀痛;瞳孔在4~5 mm的患者18人, 在2.5~3 mm的患者12人, 对光的反应均不及正常人。
本次研究的患者采用手术方式或药物方式治疗, 可达到控制眼压效果。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效果较好, 眼压基本上为可控状态;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让其静脉滴注浓度为0.2的甘露醇或口服Diamox, 同样能够达到控制眼压程度,但效果不及手术方式[2]。
3 讨论
剥脱综合征是一种眼部疾病, 属于异常蛋白反应的一种,会将患者眼部小梁网阻塞, 造成小梁网功能衰退, 从而增高患者眼内压力, 久之形成青光眼。通常而言, 这一疾病多出现在老年患者身上, 其虹膜瞳孔边缘以及晶体前囊会出现头皮屑状的白色物质, 此为剥脱物质, 发展缓慢但易造成青光眼。当患者患上剥脱综合征时, 自身对疾病的感觉并不明显,加上疾病发展速度缓慢, 患者通常是在感到眼部轻微胀痛或是视力下降来院就诊时才会诊断出疾病, 也有患者是在由剥脱引发青光眼来院治疗时发现。
临床诊断方面, 患者瞳孔边缘能够发现散落的碎屑沉着,呈灰白色或蓝白色, 这也是诊断剥脱综合征的主要标志。同时, 诊断中还需注意对患者晶体前囊的观察, 在散瞳后, 晶体表面若存在病变一般可分为三区, 即瞳孔中部透明区、颗粒状周边区以及半透明中央区[3]。另外, 还应注意对患者前房角与前房的诊断。本次研究中发现, 所有患者房角均存在色素沉着情况, 且沉着色素分布并不均匀。仔细观察房角,可看到碎屑状态剥脱物质, 通常为开角。
由于剥脱综合征易引起青光眼疾病, 因此医师在诊断时需尤其注意对瞳孔、前房、晶体前囊的诊断, 避免在发现患者患有青光眼时将其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而忽视了剥脱综合征的治疗。总之, 剥脱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在于瞳孔、晶体以及前房这三个部位, 诊断医师需注意将剥脱症与青光眼、白内障之间的鉴别, 避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治疗上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选用药物或手术等合适治疗方式, 避免剥脱恶化。
[1] 王绍飞,韩春芝,吕晓英.剥脱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角膜厚度差异性研究.临床眼科杂志, 2013(3):274-275.
[2] 乔建治.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30例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3(9):92-92.
[3] 刘守丽.11例剥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体会.中国卫生产业, 2013(10):16-17.
841000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