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106例分析
2014-01-24王晓燕
王晓燕
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106例分析
王晓燕
目的分析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106例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经对106例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 处理对策可将针柄自右侧翻转180°至左侧, 使针头斜面向下, 则点滴通畅。结论改变针头斜面方向可解决点滴不畅的问题。
小儿静脉穿刺;点滴不畅分析;判断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性操作。在儿科几乎所有住院患儿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但在临床操作中, 遇到了许多小儿手背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点滴不通畅的情况, 尤以手背尺侧浅静脉多见。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 本科住院患儿392例近3600次静脉输液中, 有106例次发生了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点滴不通畅的现象, 其中同一患儿出现此种现象2次或2次以上者40余例。操作者均是具有4年以上护龄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病种:支气管肺炎18例, 点滴不畅32例次, 病毒性心肌炎23例, 点滴不畅35例次。病毒性脑炎31例, 点滴不畅34例次。先天性心脏病3例, 点滴不畅5例次。现将原因报告如下。
1 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判断
操作者按正规程序进行操作, 选择好手背部血管后, 常规消毒手背部皮肤后, 嘱患儿手部自然放松, 手腕下弯, 护士左手紧握被穿刺患儿的手, 右手拇指与食指前后平行持针柄, 使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从血管的上方快速刺入, 见回血后, 将针头平行进入少许, 松开输液器开关后, 仍点滴不畅, 挤压静脉针近端输液管时, 局部无隆起, 患儿无痛苦表现, 但点滴不畅, 可将针柄自右侧翻转180°至左侧, 使针头斜面向下, 则点滴通畅, 直到静脉点滴完毕。
2 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2.1手背静脉的解剖特点 张萍等[1]通过解剖12例24侧成人尸体手背标本, 发现由尺骨茎突、挠骨茎突和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神经分布较少, 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 而非伴行关系, 故此区域为手背浅静脉穿刺的相对“安全区”, 可作为手背静脉穿刺时的首选部位[2]。
小儿手背皮肤薄而柔软, 移动度较大, 手背浅静脉非常丰富。互相吻合成手背静脉网, 收集手背浅、深部的静脉血,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分别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挠侧和尺侧, 手的静脉血, 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 从深层入浅层, 从手背静脉网回流[3]。
2.2全身情况 静脉穿刺成功后点滴不畅的现象多次发生于同一患儿者较多。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偏胖、血液粘稠度、手背静脉解剖特点等)。
2.2.1体重高于同龄儿的偏胖患儿易发生此类现象。可能与手背部皮下脂肪厚、末梢循环差、血液粘稠、血流速度缓慢有关。
肥胖患儿手背部皮下脂肪厚, 血管埋藏稍深。静脉针刺入血管后粘稠的血液将刺入血管内的针头浮起。使针头斜面与血管壁接触, 造成点滴不畅。由于小儿静脉细小, 加之血液粘稠, 极易堵塞针孔, 遇到此情况, 操作者自觉将针头刺入血管后, 应立即挤压输液管, 出现回血后仍点滴不畅, 可将针柄自右侧翻转180°至左侧固定, 使针头斜面向下, 则点滴通畅, 直到静脉点滴完毕。
2.2.2由于手背静脉血从手背静脉网回流, 管径<2 mm的静脉无瓣膜, 当静脉针的穿刺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一致时,如果头皮针的斜面与小儿静脉的血管壁相接触时, 则形成了针头的假性阻塞, 此时可轻轻转动头皮针, 可将针柄自右侧翻转180°至左侧, 使针头斜面向下, 或将针柄用棉球稍垫高,一般可解除假性阻塞。
2.3局部情况 由于尺侧手背浅静脉多位于3~4或4~5掌骨间隙内, 静脉穿刺成功后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 针头斜面易贴血管壁, 静脉针刺入血管后有回血, 但点滴不畅, 此时可将针柄自右侧翻转180°至左侧, 使针头斜面向下则点滴通畅, 直到静脉点滴完毕。
在临床实践中, 当遇到穿刺后点滴不畅时, 如不能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而拔出针头反复穿刺, 这样既给患儿增加了痛苦, 又极易带来护士与患儿家属间的矛盾。不仅造成了血管的破坏, 还增加了科室材料费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除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外, 还要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不断的总结经验, 提高自己, 更好的服务患儿。
[1] 张萍, 候之启.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及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0, 18(2):159-160.
[2] 杨朝鲜, 周玲, 邹树芳, 等.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护理研究, 2003, 17(11A):1252.
[3]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22.
475000 开封,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