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在《伤寒论》中证治探析
2014-01-24张兆玉张兆锦
张兆玉,张兆锦
(1.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733000;2.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733000)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通常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引起为主。炎性反应可使易感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常见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气促、咳痰、胸闷、喘气,甚者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研究无较大的突破,由于哮喘随季节性反复发作,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突出,给患者带来困扰。中医治疗哮喘效果显著,尤其冬病夏治,减轻或减少了哮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现将咳喘在《伤寒论》中的证治探析如下。
1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概述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根据其发病轻重缓急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主要使用的方法为。①解痉平喘:氨茶碱0.25 g 加入25 mg/L 或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20 ~40 mL 中,静脉推注10 min 以上,经过30 min ~1 h 后,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氨茶碱1 mg/(d·g),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氨茶碱总量不超过1 ~1.5 g。②激素的运用:病情严重者可先在25 mg/L 或50 mg/L 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0 ~300 mg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效应期为3 ~7 d。第7 天哮喘可缓解,去除静滴前1 d 宜先晨起顿服泼尼松30 mg,以后根据病情逐渐撤除每晨顿服量,亦可用激素气雾剂辅助撤除口服量[2]。③抗感染:严重的哮喘发作患者,一般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继发了细菌感染。通过细菌培养明确有细菌感染后,应选用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无法确定或者年老体弱者,均可选用抗生素。④祛痰:祛痰可以改善哮喘症状,不宜咯出的黏稠痰液是哮喘恶化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使用抗炎平喘药及雾化器雾化,痰液大多可自行消散或咳出,以减轻病情[3]。⑤吸氧:当PaO2低于6.67 kPa、氧饱和度低于70%可发生紫绀,为给氧指征;无紫绀者,一般不需要给氧。
2 中医治疗咳喘六法
2.1 汗 法
2.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35 条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伤寒此证为外感表证,风寒束肺,肺气不宣,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临床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1.2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伤寒论》19 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43 条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4]此2 条都为外感表虚的喘证。19 条平素患有喘疾,又感外邪的太阳中风证,风寒之邪,外束肌表,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利,诱发喘息。43 条则为外感伤寒表证误治误下,肺气上逆,发为喘证。两者发病原因虽有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
2.1.3 外解风寒、内化水饮
《伤寒论》40 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41 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4]小青龙汤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中药量视患者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2.2 吐 法
《伤寒论》171 条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4]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症见胸中痞硬,懊不安,气上冲咽喉。《黄帝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应以吐法来祛除外邪。邪气一去,上焦通,中焦畅,病自愈。
2.3 下 法
2.3.1 峻下热结
《伤寒论》213 条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4]阳明腑实证,言腹满痛,腹满而喘,腹中转矢气。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壅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气机不降,肺气上逆,出现短气、喘等症。治疗使腑气通,肺气降,短气、喘等症方可痊愈。
2.3.2 泻热逐水
《伤寒论》138 条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4]大结胸证由邪气与阳气互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硬为痛,是邪正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与胸中素蓄之水饮结成,纵有客气上干至于动膈,肺气通降不利,则发喘证,以大陷胸汤逐水泻热,邪去正安,则肺气通利,气喘之症自除。
2.3.3 攻逐水饮
2.4 和 法
2.4.1 和解少阳
《伤寒论》63 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心烦喜呕……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4]后注曰:“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4]程郊倩曰:“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5]尤在泾曰:“咳者,肺寒气逆也。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尔。”(《伤寒贯珠集》)[6]因此,伤寒邪在少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之,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少阳为表里阴阳顺接之枢纽,掌内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机。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可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诸病生焉,肺寒气逆咳嗽,和解少阳,温肺止咳治之。
2.4.2 疏肝解郁
《伤寒论》318 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4]方后注曰:“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本证主要为肝气郁结,加上肺寒,木不疏金,金气不降,肺寒肝气气逆,佐以干姜温上焦之阳,五味子温肺止咳,四逆散疏肝解郁,咳喘可治之。
2.5 温 法
2.5.1 温阳利水
《伤寒论》316 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4]本证为阳虚水泛,少阴阳虚,水气不化。若水气上逆犯肺,则见咳喘等症状。肾阳虚,聚水从其类。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以真武汤温阳利水,肾阳复,水之下源已通,水气则除,上源则治,咳喘病证则消。
2.5.2 温阳散寒、祛风除湿
《伤寒论》180 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4]本条文属风则卫伤,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湿气内搏,水气上犯,上逆至肺,肺气不宣,出现短气、咳喘等症状。
2.6 清 法
2.6.1 清宣肺热
《伤寒论》98 条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4]以上是发汗太过或误治后,外感邪气化热,热邪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故喘。论中“无大热”之喘治宜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使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2 清热止痢、兼以解表
《伤寒论》34 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4]本条文为太阳病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肠热得清,气喘亦可得愈。
3 小 结
咳喘属于中医学的一个病证,五脏六腑皆可引起喘,非独肺也。在临床上需要把握主证,不可把兼证作为辨证的主线;否则舍本求末,将会影响治疗效果。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咳喘病的治疗也有很多论述,因很多学者讨论诸多,故本文仅讨论了《伤寒论》对咳喘的治法。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仲景治疗咳喘的完整辨证论治体系,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咳喘病的条文结合起来,才能不致于有所偏废。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1):3 -12.
[2]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 支气管哮喘的雾化吸入治疗[J].上海医药,2009,30(4):45 -46.
[3]Belvisi MG,Hele DJ. Soft steroids:a new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irways disease[J].Puhn Pharmacol Ther,2003,16(6):321 -325.
[4]张仲景.伤寒论[M]. 杨鹏举,杨延巍,整理.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5]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 杨世民,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