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地区民族医药发展现状与未来
2014-01-23完玛央金
完玛央金
(甘肃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合作 747000)
中(藏)医药是祖国传承医学的瑰宝,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州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州、县中(藏)医院为中心,集教育、科研、制剂、诊疗为一体,辐射带动乡、村两级的中(藏)医药服务网络。
1 发展现状
全州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南州发展藏医药条例》以及《关于加快发展藏药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精神,不断增强发展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准确定位全州藏医药发展,制定加快发展全州藏医药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藏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764所,其中藏医药教育机构1所,县级以上综合医院8所,藏医院7所,中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站)9所,民营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所,乡镇卫生院100所,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635所,寺院藏医门诊8所。
1.2 藏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全州有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578人,其中藏医人员807人,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的22.5%;按职称划分,副高级人员占4.96%,中级占26.6%,初级占42.9%,员级及以下人员占25.4%;按专业划分,医疗人员占73.98%,藏药占7.43%,其他占 18.59%;按学历划分,研究生占0.74%,本科占39.53%,专科占43.99%,中专及以下占15.74%。
1.3 藏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各级藏医院坚持以藏医药特色为根本,走藏西医结合之路,使全州藏医药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州、县两级藏医院年诊疗人次从2005年的16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近42万人次,州、县两级藏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全面推广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中医针灸等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州县藏医院利用本地藏药材资源能够自制624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以满足周边县市乃至省内外部分藏药市场需求,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4 藏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全州各级藏医院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办院理念,突出和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已建重点专科9个(其中,国家级专科2个),州藏医药院胃病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十·一五国家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基地,肝病专科列入“国家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医医院专科建设”项目;碌曲县肝胆专科、藏医外治专科等列为省级专科(专病)重点建设项目。藏医药在治疗胃炎、肝胆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的独特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显现。
1.5 藏医药传承与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通过邀请、返聘老藏医专家以师带徒的形式,抓好藏医古籍验方的整理、临床技术的传承抢救工作,已整理出藏医药珍本、孤本20余部。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参与“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藏医热病疫病学》等3门教材的编写,州藏医院、夏河县藏医院等分别整理、编纂出版藏医药名著《千万舍利》、《晶珠本草》等30余部。已研制出“七十味珍珠丸”、“仁钦常觉”、“仁青芒觉”等8种珍宝类藏成药,这些藏成药已成为享誉安多地区,深得省内外各族群众信赖的拳头产品。
2 存在的困难
全州藏医药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藏医药发展经费短缺。从全州来看,包括州藏医院在内的各级藏医院的发展与全州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由于对藏医药事业发展资金的投入渠道单一,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医院相比差距较大,各县藏医院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院内制剂收入,普遍存在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临床诊疗、藏药制剂设备简陋短缺等问题。
二是藏医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全州藏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现象严重,高层次人才缺乏、质量不高、编制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地域间藏医药人才分布不均,夏河等牧区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藏医药专业人数占60%以上,舟曲县等农林区藏医药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藏医药专业结构单一,藏医的发展依赖于藏药,而全州藏药专业人员仅占藏医药专业人员总数的7.43%。
三是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全州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全州各县市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藏医药特色服务成效不突出,藏医药专业人才全科服务能力不足;各县藏医院院内藏药制剂没有形成规模化,发挥藏医药资源优势方面缺乏动力,资源优势没有充分显现。
四是藏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州、县藏医院基本能满足医疗需求,但院内医疗资源配置和藏药制剂设施落后,还不能够满足群众就近就医基本需求,基层医疗机构藏医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不高,多数的乡镇卫生院没有藏药,有医没药的现象非常普遍,缺少为周边群众提供藏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
五是院内制剂规范化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由于缺乏政府的持续财力扶持,存在藏药专业人才紧缺、生产车间设备落后、申请注册批号等重重困难,院内制剂生产规模小且不规范;各藏医院藏药制剂生产受地域环境制约,搞小而全的制剂室基本维持和满足周边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部分管理人员因循守旧的思想制约藏药的研发与创新。
3 应努力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藏医药,利用好藏医药资源优势,发展藏药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省、州政府对发展民族医药的好政策,切实加强对藏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制定扶持藏医院研发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
3.2 提高藏医药队伍整体素质。继续发挥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在培养藏医药人才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大藏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办好藏医药高层次多学科教育,逐步完善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将甘南州卫校升格为甘肃中医学院独立的二级藏医学院;探索甘南州卫校与州藏医院的联合发展模式,在州藏医院加挂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临床医院牌子,整合资源,加大互动培养机制,促进医、教、研有机结合。
3.3 进一步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建设藏医临床研究基地,鼓励全州各级藏医院加大科研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州藏医药科研水平。州、县藏医院积极开展特色藏医药科研课题,努力推广藏医药独特有效的诊疗技术。以藏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的藏医药研究队伍,重点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藏医药预防保健研究。
3.4 逐步建立藏医药集约化建设步伐。探索建立以州藏医院为龙头,充分发挥州藏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加大对各县藏医院的业务指导,形成辐射各县藏医院,协同联合、优势互补的藏医药发展模式。尝试重组成立甘南藏药制剂中心,根据各藏医院和区域用药需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配制品种计划,对原辅料购进、包装材料、配制工艺、设备管理等方面逐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从人、财、物上加大藏药制剂建设的投入,改善藏药制剂设施,规范工艺流程,改造剂型,更新包装,全面提高藏药制剂的科技含量,逐步推进藏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
3.5 加强藏医专科(专病)建设力度。加大对州县两级藏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肝胆、心脑血管、胃肠、外治等特色科室建设,对优势相对突出的州藏医院、碌曲县藏医院、玛曲县藏医院在药浴中心、肝胆、胃肠、风湿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在州内逐步形成专科优势互补、专业覆盖齐全、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藏医专科(专病)体系。
3.6 加强藏药材种植和资源保护管理。申报藏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加强对高原特有动植物中藏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衔接农牧等部门组织开展藏药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藏药资源信息库和中藏药资源保护种植区,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野生中藏药材资源的恢复。
3.7 逐步规范藏药生产监管。按照“宣传引导、纳入管理、逐步规范”的原则对院内制剂的生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切实解决既不失藏医药特色又不违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建设要求,成立甘肃省藏药评审机构,设立藏医药专家库,制定甘肃省藏药制剂标准,通过制定标准,逐步规范,使藏药规范化生产、注册更贴近藏医药理论和实际。鼓励各级藏医院研发生产未注册的临床专病用药验方,吐故纳新,推动藏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