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4-01-23张艳秋
张艳秋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艳秋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高效联合抗病毒(HAART)治疗, 观察病毒载量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 73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上升, 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的全血病毒载量(HIVRNA)<50拷贝/ml, 3例<100拷贝/ml, 病毒抑制有效率为85%。结论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能提高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 并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率, 对艾滋病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疗效;免疫功能;影响
艾滋病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传染病, 由感染性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HIV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 使该细胞大量破坏, 导致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 艾滋病患者易于感染各种疾病,甚至可发生恶性肿瘤, 病死率高。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虚弱、持续发烧、盗汗, 持续广泛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等[1]。本研究使用(HAART)治疗80例艾滋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评估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以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及蛋白印迹试验确诊为HIV-1阳性, 治疗前对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水平进行检测。其中男52例, 女28例;年龄21~42岁, 平均(32.4±9.8)岁, 其中63例经性行为感染艾滋病, 17例经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艾滋病。
1. 2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方案:去羟基苷散(DDI)250 mg, 2次/d, 司他夫定(D4T), 40 mg, 2次/d, 奈韦拉平(NVP)200 mg, 1次/d, 连续服用14 d后, 改为200 mg, 2次/d, 治疗后用抗凝试管采集患者全血各3 ml, 分别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病毒载量检测, 全血样品在12 h内进行检测。
1.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后, 73例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上升, 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例患者淋巴细胞上升不明显, 上升率为91.2%。
2. 2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前后观察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达到完全的病毒学抑制, 即病毒载量<50拷贝/ml, 本研究显示80例艾滋病患者65例患者的全血病毒载量(HIVRNA)<50拷贝/ml, 3例<100拷贝/ml, 病毒抑制有效率为85%, 另外12例患者的病毒载量在101~444拷贝/ml之间, 未低于检测线的下线。
[1] 饶和平,冯磊,李丹,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子变化及机会性感染的临床观察.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41(1):42-45.
[2] 李莉平. HIV致病价值的研究进展.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23(9):886-889.
215400 江苏省太仓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3 讨论
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发病年龄80%在18~45岁之间, 即性生活较为活跃的年龄段[2], 艾滋病感染后往往患有如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肺孢子虫肺炎与真菌感染等一些罕见的疾病, HIV感染后, 开始的数年甚至10余年无任何临床表现, 一旦发展为艾滋病, 就可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如全身疲劳无力、发热单纯疱疹、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带状疱疹、咳嗽、气促、甚至并发恶性肿瘤,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艾滋病的关键,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抗HIV的临床疗效, 显著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显示8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 73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上升, 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例患者淋巴细胞上升不明显, 上升率为91.2%, 65例患者的全血病毒载量(HIVRNA)<50拷贝/ml, 3例<100拷贝/ml, 病毒抑制有效率为85%, 由此可见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能提高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 并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率, 对艾滋病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