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2014-01-23费中华褚玲娜钦芳臣沐建煜
费中华,褚玲娜,钦芳臣,沐建煜
(长兴县畜牧兽医局,浙江长兴313100)
长兴县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60 万亩(1 亩=667 m2),旱地10 万亩,林地90 万亩,水面10 万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浙江省产油大县。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达46%,三面环山,一臂挡湖(太湖),为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根据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笔者通过调研,形成如下报告,供参考。
1 畜牧业基本情况
长兴县畜牧业总量不多,在湖州市“三县两区”中属中游水平,主要畜禽种类有生猪、湖羊、樱桃谷种鸭等。2013年,肉类总产量20208.8 t,畜牧业产值6.828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19%。
1.1 生猪 生猪养殖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主要为散养和适度规模养殖,全县存栏20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 家,存栏生猪4600 头。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和平、开发区、吕山、洪桥等乡镇。近2年,由于土地、环保、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生猪产业呈稳中有降趋势。据调查,2011-2013年底生猪存栏量分别为9.5 万头、9.23 万头、9.06 万头,2014年6月底存栏8.46 万头。
1.2 湖羊 长兴是湖羊的原产地之一,养殖历史悠久,品种纯正,主要分布于吕山、洪桥、和平、林城、水口等乡镇。2012年以来,为调优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出台湖羊扶持发展政策,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2013年全县湖羊养殖量达到11.3 万只,其中千头以上羊场11 家。
1.3 樱桃谷种鸭 樱桃谷父母代种鸭养殖是该县畜牧业的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龙山新区、画溪街道、林城等乡镇,常年存栏25 万羽左右。2013-2014年,因受H7N9 禽流感影响,存栏量大幅下降,目前存栏17.6 万羽左右。
2 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该县一直致力于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一是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2006-2013年,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25 家,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5 家,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干粪用于生产优质有机肥或就地农田消纳,尿液污水通过厌氧发酵、氧化曝气用于周边农作物消纳,综合利用率达97%。
二是开展禁养区养殖场关停。严格实行区域和总量双“控制”,按照“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工作思路,2013年关停转迁畜禽养殖户298 家,拆除栏舍56031 m2(其中生猪养殖场36589 m2、鸭场19442 m2),投入财政资金1100 余万元。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加快推进农林牧渔科学配套、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吕山不凡农场、画溪街道雪山农场、黄胖子养猪场等生态养殖场;严格落实“谁污染、谁治理”主体责任,出台《长兴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实施方案》。
四是振兴湖羊产业。2012年以来连续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大力发展湖羊特色优势产业,新、扩建千头以上羊场11 家,建成标准化羊舍4 万m2,创建标准化肉羊养殖示范场6 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1 家、市级3 家,政府累计财政投入1300 多万元,2013年湖羊养殖量突破11 万只。
五是出台生态畜牧业规划和禁、限养区优化方案。根据省、市人民政府出台转型升级意见,结合该县实际,出台《长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兴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4-2016年)的通知》(长政发〔2014〕17 号)和《长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兴县畜禽养殖区域规划的通知》(长政发〔2014〕18 号)。
3 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1 养殖业“低、小、散、乱”现象依然存在 “低、小、散、乱”养户一般存在村中,规模达不到关停或禁养要求,部分养户畜禽排泄物存在乱排乱放现象,影响村中环境。
3.2 种植业与畜牧业尚未紧密结合 种植业中相对于畜禽粪便,化肥运输与使用更为便捷,大部分种植户仍习惯用化肥。畜禽养殖户中,自身缺少足够的消纳地,畜禽排泄物尚未得到很好处置利用。
3.3 农牧结合意识不强 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可导致土壤性状恶化、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畜牧场和畜产品加工排出的污水、废弃物、有害气体等,都会对空气、水、土壤、食品等环境因素造成污染,危害人畜健康、自然环境及畜牧生产。
4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措施
4.1 抓布局优化,控制规模总量 以区域环境承载和土地消纳能力为前提,调整优化养殖布局。严格落实畜禽禁(限)养区制度,2014年底前全面关停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对宜养区内的新建养殖场层层把关,对新(扩)或搬迁建设的养殖场实行“先批后建”,着力实行养殖总量和空间布局控制,全县生猪存栏量控制在9.8 万头以内。
4.2 抓长效管理,巩固治理成效 全面深化畜禽养殖业专项整治成效,扎实开展养殖场生态设施改造;按照“一场一策”原则完成51 家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排泄物治理不到位的规模养殖场督促整改,确保治理设施维护、运行到位,对建而不用、乱排乱放者,联合环保等部门坚决予以查处;确保和平、洪桥、林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点正常运行。
4.3 抓技术推广,强化生态循环 积极推进农林牧渔科学配套、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场和家庭农场,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对存栏生猪1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按农田耕地每亩2 头存栏猪(林地每亩0.2 头)落实生态消纳地,将干粪用作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氧化曝气等处理后,用于种植基地消纳,实现就近就地利用,2014年落实生态消纳地5.6 万亩(1 亩=667 m2)。
4.4 抓农牧结合,发展休闲农业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畜禽排泄物与周边消纳量相适应原则,促进畜牧业“入园”、“进山”,即在“两区”内和园林地配套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养殖权流转,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畜牧业中融入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努力把畜牧养殖区培育成为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