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2014-01-23邵艳丽胡雪梅
邵艳丽 胡雪梅
剖宫产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邵艳丽 胡雪梅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再次妇产科手术患者按照有无剖宫产史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腹腔粘连和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46.45±4.22)min、(67.85±4.72)ml和(12.78±2.42)h, 均显著少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腹腔粘连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38%和2.38%, 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会增加再次妇科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 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剖宫产;妇科手术;手术情况
剖宫产是产科较为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 可有效解决产科难题, 对挽救婴儿和产妇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技术的发展,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产妇的术后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2], 剖宫产术会增加产妇再次妇科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剖宫产对再次产科手术的影响,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再次妇产科手术患者, 均排除恶性肿瘤者, 包括异位妊娠手术23例, 子宫肌瘤手术31例, 二次剖宫产手术44例和卵巢囊肿手术12例;其中有剖宫产史者48例为观察组, 年龄为24~45岁, 平均为(34.33±2.19)岁;无剖宫产史者42例为对照组, 年龄为23~46岁, 平均为(34.56±2.3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对照组采取传统腹部小纵切口手术;观察组沿原手术瘢痕实施纵切口, 对皮肤层瘢痕进行修剪并逐层切开腹壁各层, 打开腹膜行开腹手术。
1.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腹腔粘连和切口感染情况。
1. 4评价标准 腹腔粘连分级标准[3]为:0级:完全无粘连;Ⅰ级:切口与网膜间有单个易分离的粘连, 且分离时无出血;Ⅱ级:存在两处Ⅰ级样粘连, 且粘连面积<40%, 分离时出现溢血现象;Ⅲ级:存在广泛粘连, 且粘连面积>60%, 分离困难,出现大量出血;Ⅳ级:切口、肠管腹膜间紧密粘连, 且粘连面积>70%, 分离困难, 出血多。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对照组(42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46.45±4.22)min、(67.85±4.72)ml和(12.78±2.42)h, 均显著少于观察组(48例)(68.83±4.70)min、(100.54±8.42)ml和(23.45±2.78)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两组患者术后粘连和切口感染情况 对照组0级41例、Ⅰ级0例、Ⅱ级1例、Ⅲ级0例、Ⅳ级0例, 观察组0级0例、Ⅰ级10例、Ⅱ级28例、Ⅲ级4例、Ⅳ级6例。对照组腹腔粘连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38%和2.38%, 均显著低于观察组100%和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作为产科临床解决难产问题, 避免胎儿窘迫,挽救产妇和婴儿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近年来麻醉及剖宫产手术的发展, 剖宫产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作为开腹手术,不可避免的对患者产生近期或远期并发症, 对再次妇科手术患者, 因子宫瘢痕存在及腹腔粘连的形成, 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性, 对患者身体健康及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本研究将本院拟行再次妇科手术患者根据有无剖宫产史分为两组, 通过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得出, 无剖宫产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减少, 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 结果说明剖宫产手术会增加再次妇科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增加患者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 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应引起产科临床的高度关注, 因此应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尽量降低剖宫产率, 以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
[1] 杨秀强.剖宫产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 2012, (35):4653-4654.
[2] 宋春.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6):114-115.
[3] 刘雪琴, 李莉.两种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33):49-50.
264003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胡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