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甘蔗种业的发展与建议

2014-01-23杨洪昌陈建国吴才文

中国糖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甘蔗种业

杨洪昌,李 俊,陈建国,吴才文

(1.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远661699;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云南甘蔗种业的发展与建议

杨洪昌1,李 俊2,陈建国2,吴才文2

(1.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远661699;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介绍了云南甘蔗种业发展概况与现状,分析了云南甘蔗种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甘蔗种业的发展建议。

甘蔗;种业;发展;云南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蔗糖生产与蔗糖消费大国,甘蔗主产区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2012年云南甘蔗种植面积约32.6万hm2,仅次于广西,为全国第二大甘蔗种植大省。2000年我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甘蔗种业进入市场发展阶段,甘蔗种业企业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甘蔗主产蔗区相继出现。

1 云南甘蔗种业发展概况

云南甘蔗种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发展阶段,根据甘蔗种子的市场化进程来划分,基本可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双轨制、初级市场化3个阶段,相比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总体滞后。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50—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处于高度的计划经济发展阶段,甘蔗种子不具备商品属性,也就没有甘蔗种子企业。政府主导甘蔗种子行业的发展,供种体系形成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政府调节辅助的“四自一辅”的生产经营状态,形成以县相关蔗糖单位良繁场为骨干,人民公社良种队(场)为桥梁,村生产专业队为基地的三级繁育和计划供种体系。

1.2 双轨制阶段(1978—2000年)

这一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甘蔗种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甘蔗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和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种子体系开始建设。各省区甘蔗育种单位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进行育种,育成的甘蔗新品种经审定后,品种免费交由各省区县(市)糖业相关单位进行繁殖推广,甘蔗种子市场未彻底开放。

1.3 初级市场化阶段(2000—今)

这一时期随着1996年“种子工程”的启动,《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同时云南省甘蔗糖业进入改革整合期,先后组建了一批大型的蔗糖龙头企业,管理体制上开始实行“政、事、企”分开。非国有单位可按法规经营甘蔗种子,甘蔗科研单位也可以经营种子并实现品种权保护,甘蔗种子实现了有偿提供。期间,云南省相继成立多种所有制的甘蔗种业企业,一个开放的甘蔗种子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种子质量、商品率和良种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云南甘蔗种业现状

甘蔗产业是云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是仅次于“两烟”的第二大生物产业。甘蔗种植面积由1952年的0.77万hm2发展至2012年的33万hm2,甘蔗产业不断壮大,逐步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甘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甘蔗种业的发展,甘蔗种业的发展保障了甘蔗产业的持续发展。

2.1 甘蔗种业市场状况

云南甘蔗种业市场需求巨大,从市场上看,甘蔗种植面积32.6万hm2左右,按照平均3年进行一次翻种、667m2需800kg甘蔗种苗计,年需甘蔗种苗130万t。但由于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人人都可以自留种子,甘蔗新品种基本是由糖业企业向甘蔗科研单位或甘蔗种业企业购买,交由农户自种自留自繁,甘蔗种业企业基本只能繁育新品种,一个甘蔗新品种最多可以开发2~3年。目前,云南省甘蔗种子市场空间广阔,但甘蔗种子商品率极低,形成“大产业,小种业”的甘蔗种业市场现状。

2.2甘蔗种业科研状况

云南省主要的甘蔗科研育种机构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德宏州甘蔗科学技术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等。近年来,随着国家糖料云南改良分中心,云南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相继成立启动,为云南省甘蔗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科研队伍初具规模,形成了国家、省、县三级,包含高校和各级甘蔗科研院所等较为完善的甘蔗科研体系。其次,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2550份,规模上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印度,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为我国甘蔗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基础。

2.3 甘蔗种业企业发展状况

随着《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云南省甘蔗科研单位通过科企合作、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科研单位自建、科技人员自建等形式组建了一批甘蔗种业企业,如: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中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瑞丽滇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育种资源与人才逐步输入甘蔗种业企业,探索与企业共同开展商品化育种之路,甘蔗种业企业的研发队伍从无到有,逐步扩大。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规划》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即: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的育种新机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2020年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甘蔗作为15个重点经济作物之一列入规划的发展布局,根据《规划》,甘蔗种业企业将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甘蔗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将起主导作用,甘蔗种业公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 甘蔗种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3.1 甘蔗种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甘蔗是一个长期作物,生长期大致为一年,对光、温等条件要求较高,区域性明显。甘蔗科研相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经费投入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导致甘蔗种业发展缓慢,相对滞后。云南省甘蔗种业企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影响发展的问题诸多。

3.1.1 种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云南甘蔗种业企业分布在甘蔗主产蔗区的红河、德宏、保山等地。甘蔗种业企业数量少,不超过5家,且规模较小,单个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100万元。目前甘蔗种业企业类型主要包括:(1)以科企合作形式成立的甘蔗种业企业;(2)以自然人为主体成立的甘蔗种业企业。

3.1.2 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研发基础薄弱尽管云南甘蔗种质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但种质创新、改良等基础性研究能力不强,在甘蔗功能基因发掘、亲本创新等方面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甘蔗突破性育种的研发。其次,云南省甘蔗种业企业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且规模小,导致企业原始积累不足,因而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也就不足。目前具有独立种业研发机构的企业基本没有,主要是依托甘蔗科研机构的研发,更多的是依靠购买品种权或者与品种权拥有者共同开发。育种资源、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存在很大的困难,种业企业研发基础极其薄弱。

3.1.3 创新主体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甘蔗育成品种时间周期较长(8—10年),甘蔗品种要得到大面积推广必须具有良好的工艺和农艺性状,只有具备高产、高糖、强宿根、易脱叶、抗性强、适应性广等性状的甘蔗品种才能被蔗糖企业与蔗农所接受。目前云南省甘蔗种业创新主体还是相关科研机构,科研与生产存在脱节,科研单位重论文、数量、成果,轻发明、质量、应用。育成的甘蔗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的品种少,很多品种通过审定后也无法推广,没有推广面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1.4 品种权保护意识薄弱,且保护困难品种权保护制度是赋予品种权所有人以专有权和实施权,从而获取商业利润,回报创造性劳动,同时防止他人侵犯的无形资产的制度。云南省的品种权集中在甘蔗科研单位,且多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所以对甘蔗品种权的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其次由于甘蔗是无性繁殖,只要有一个芽体,任何人都可以自行繁殖且涉及千家万户的蔗农,如要向蔗农收取知识产权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甘蔗的品种权保护相当困难。

3.2 甘蔗种业发展建议

云南省甘蔗种业企业要真正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强做大,需解决几个问题。

3.2.1 加强甘蔗品种权保护,切实保护品种权人权益品种权所有者应增强品种的保护意识,对育成的甘蔗品种进行保护。甘蔗具有特殊性,甘蔗的最终产品是糖品,在甘蔗品种权保护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蔗糖生产大国的经验,由品种权所有者向蔗糖企业收取产权费,这样品种权所有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真正保护了品种权所有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品种权所有者的积极性。

3.2.2 加强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逐步实现创新主体向企业转变云南省甘蔗种业企业多数都是科企合作的企业,但科企合作的层次较低,普遍是一种品种权的买卖关系。科研部门的创新要素没有向企业真正转移,科技人员不愿意到企业工作,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与创新机构。要开启科企深层次的合作,企业要建立相关的研发机构,创造条件吸引科技人才,科研单位要依法将科技人员派驻企业,保留其事业身份,提供职称晋升、退休等平台,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逐步实现要素向企业转移,真正推进甘蔗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逐步让企业成为甘蔗种业创新的主体,逐步做大做强。

3.2.3 加强科技创新,整合资源,建立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甘蔗种业科技创新,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要从大局出发,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站在全省的高度上进行科技创新与创新资源组合。科研单位间、种业企业间要抱团,共同构建全省性的甘蔗种业创新联盟,促进深度合作,提升甘蔗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甘蔗种业创新体系。

3.2.4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的分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主,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种子企业则以应用研究为主,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因此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应加大基础性研究经费,重点在资源利用与亲本材料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而对企业则应加大应用性科技经费的投入,重点在品种的培育,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促进甘蔗种业科研的分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优势,让基础性研究为商业化育种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种业企业培育的突破性品种为我国的蔗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柴玮.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发展[J].中国种业,2013(1):1-3.

[2]邓重焘.中国甘蔗品种志[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3]邓光联.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1):1-4.

[4]李黎红,倪建平,陈乾.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J].种子,2013(2):56-60.

[5]李立秋.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是提高种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种子世界,2013(1):4-7.

[6]李奇伟,陈子云,梁洪.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8]王全辉,李争.中国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0,28(35):148-151.

[9]张跃彬.中国甘蔗产业发展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S566.1

B

1007-2624(2014)02-0081-03

10.13570/j.cnki.scc.2014.02.031

2013-09-04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2C26215306363)。

杨洪昌(1978-),男,副研究员,从事甘蔗遗传育种与品种推广工作。

吴才文,男,研究员,从事甘蔗遗传育种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甘蔗种业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黑熊吃甘蔗
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