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14-01-23白志刚段兆祜李言春李春燕放永线
白志刚,段兆祜,李言春,邓 琳,李春燕,放永线
(云南省保山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保山678000)
保山市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白志刚,段兆祜,李言春,邓 琳,李春燕,放永线
(云南省保山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保山678000)
介绍了市政府8月中旬统一组织的蔗糖产业调研中获得的甘蔗生产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甘蔗生产;调研;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保山地处云南西部,是云南蔗糖产业开发较早的州市,也是云南优质糖料基地发展的重点区域。蔗糖产业是保山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热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市蔗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全面了解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巩固和提升蔗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2013年8月12—19日,由市工信委牵头、市农业局参加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市蔗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采取查看、走访、座谈的方式,每到一地都分政府和企业两个层级对情况进行了解。调研主要针对甘蔗种植基本情况、规模化连片种植情况、高产高糖良种及标准化种植推广情况、机械化应用情况、甘蔗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土地流转使用情况,了解了基层党委政府和制糖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思路、解决办法、对策措施。
1 全市蔗糖产业基本情况
1.1 甘蔗生产情况
我市甘蔗种植面积在五县(区)均有分布,涉及38个乡镇、260个村、2101组、68235户,种蔗农户284199人。
1.1.12012 /2013榨季生产情况2012年全市行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3.171万hm2,比2011年的3.414万hm2减少0.243万hm2,减幅为7.12%。在2012年的总植蔗面积中,田蔗0.533万hm2,占总面积的16.81%,比2011年的0.542万hm2减少了90hm2;水浇地0.295万hm2,占9.30%,比2011年的0.235万hm2增加600hm2;旱地蔗2.343万hm2,占73.89%,比2011年的2.637万hm2减少0.294万hm2;秋、冬、春植1.212万hm2,比2011年的1.370万hm2减少0.158万hm2,宿根1.959万hm2,比2011年的2.044万hm2减少850hm2。
2012/2013榨季全市制糖企业入榨甘蔗169.18万t(含市外及境外),比上榨季的185.92万t,减16.74万t,减幅9.00%;农业总产186.49万t,比上榨季的201.79万t,减15.30万t,减幅为7.58%;平均单产49.20t/ hm2,比上榨季的55.65t/hm2减6.45t/hm2。
1.1.22013 /2014榨季生产预测2013年全市行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2.913万hm2,比2012年的3.171万hm2减少0.258万hm2,减幅为8.14%。市外(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县、临沧市镇康县)种植面积0.387万hm2,境外(龙陵县木城乡缅甸区域)种植面积813hm2;行政区域内、外合计面积3.381万hm2。在2013年的总植蔗面积中,田蔗0.522万hm2,占总面积的15.44%;水浇地0.461万hm2,占总面积的13.64%;旱地蔗2.398万hm2,占70.93%;秋、冬、春植1.034万hm2,宿根2.347万hm2。
预计2013/2014榨季入榨甘蔗155万t,比2012/2013榨季减少8.78万t。预计康丰中山生产线入榨量增加至20万t,我市原有蔗区入榨量在135万t左右。
1.2 甘蔗生产的基本特点
我市是全省甘蔗产业发展最早的州市之一,也是云南甘蔗生产的最适宜区域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甘蔗生产一直名列全省第一,进入90年代退居第二,进入新世纪退居第三,尤其是最近几年下滑更快,2012/ 2013年度已退到第五。回顾总结我市近年来的甘蔗生产,呈现出十大变化特点。
1.2.1 甘蔗种植海拔越来越高我市甘蔗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怒江流域、枯柯河流域两岸,随着种植区域的变化,植蔗区域已辐射至隆阳区瓦马乡、瓦窑镇、汉庄镇,昌宁县鸡飞乡、翁堵乡,施甸县木老元乡、何元乡的部分高海拔区域,这些植蔗区域海拔从1400m至1800m不等。甘蔗种植的海拔越来越高,造成甘蔗生育期缩短、生长量严重不足、糖分下降。
1.2.2 好田好地植蔗面积越来越少在近年甘蔗种植面积中,种植分布从最高的2007年7333hm2水田蔗减少到2013年5220hm2,好田好地植蔗面积的减少,造成了全市甘蔗有收无收、多收少收完全取决于年度间气候的好坏,一遇旱情,产量就大幅下降。
1.2.3 植蔗区距加工企业距离越来越远制糖企业整合后,原有蔗区得到优化,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但由于整合后,一些蔗区趋于边缘化。例如腾冲龙江蔗区的甘蔗需拉运至龙塘糖厂,施甸由旺蔗区的甘蔗也需拉运至龙塘糖厂,隆阳区瓦窑、瓦马蔗区的甘蔗需拉运至上江糖厂,隆阳区丙麻、瓦渡蔗区的甘蔗需拉运至柯街糖厂,蔗区距糖厂少则50km,多则70km以上。
1.2.4 植蔗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一方面,种植工价上涨幅度大,种植甘蔗的工价从2005年的每公顷1200元上涨到2013年的6000元;另一方面,肥料、薄膜、农药等物资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1.2.5 植蔗比较效益越来越低近年来,粮食价格普遍回升,我市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甘蔗收购价格近两年虽已大幅提高,但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植蔗效益变化不大。2007/2008榨季全市平均收购价为210元/t左右,2012/2013榨季全市平均收购价已达到442元/t,但蔗农比较后仍感植蔗效益偏低。据对全市各蔗区调查,每公顷田蔗的收益为21240元,每公顷地蔗的收益为11025元;在1hm2土地上,一季水稻加香料烟为24000元左右,玉米为6450元左右,一季冬早蔬菜为37500元左右,热果和咖啡收益也大大好于甘蔗。对此,因山地玉米的收益低于地蔗,故地蔗面积能相对稳定;在好田好地上,农民翻蔗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1.2.6 甘蔗竞争优势越来越弱甘蔗比较效益的下降,决定了甘蔗竞争优势逐渐下降。从全市范围来看,交通越发达的地方,甘蔗竞争优势越弱。
1.2.7 热区多种产业争地越来越突出保山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州市,人口密度较大,全市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126人。全市土地详查面积为34.13万hm2,但热区耕地仅有7.53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量的22%,其中适宜种植甘蔗的约5.33万hm2,由于规划引导不力,多种产业进入热区争地,我市靠扩大甘蔗面积增加原料总量的空间已较小。综合各热区产业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产业:甘蔗、香料烟、粮食、咖啡、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坚果、石斛、滇橄榄等,但各产业的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均没有甘蔗高。
1.2.8 甘蔗生产用工越来越紧张由于甘蔗砍收、种植劳动强度大且集中在每年的1—4月,当地的香料烟、冬季蔬菜采收也集中在这段时间,用工高峰的叠加,造成了劳动力严重不足。尽管每年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甘蔗砍收、种植,因劳动强度大,工价逐年攀升,从2005年每个工时10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每工时60元,有的还要提供吃住。
1.2.9 植蔗坡度越来越陡甘蔗比较效益的下降,也促使甘蔗从好田好地向陡坡地转移。各企业为满足生产,退而求其次,无奈发展坡度在25°以上甚至更陡的山地,坡地种植甘蔗越来越多。
1.2.10 甘蔗种植管理越来越粗放相较于十年前,因工时价格上涨、劳动力紧张、物资上涨,甘蔗种植、管理越来越粗放,主要表现在:植蔗沟开沟浅,种植和砍收后宿根不覆盖地膜,造成了宿根年限的缩短;根据降雨施“望天肥”,不培土,造成甘蔗长势差、易倒伏;化学除草代替了中耕除草,造成了土壤蒸发量增加,抵御旱灾能力低。
1.3 加工企业情况
保山的蔗糖加工业自上个世纪的1958年怒江糖厂在全省率先建成投产,在50多年的历史发展变革中,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到上世纪的90年代,全市建成了17家蔗糖加工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2万t。随着国际国内食糖产业的变革,保山食糖企业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沉重的打击,后经几度整合,现全市有3大糖业集团和1家民营制糖企业,分别是云南康丰糖业(集团)公司、云南保升龙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控股)、云南恒盛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昌宁红庆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永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全市共有14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加工,日处理甘蔗生产能力为2.36万t,有企业职工4109人,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06亿元。
1.3.12012 /2013榨季加工情况2012/2013榨季全市制糖企业入榨甘蔗169.18万t(含市外及境外),甘蔗平均收购价442元/t,农业产值7.49亿元。各制糖企业生产食糖22.01万t,生产酒精1.77万t,工业产值11.72亿元,上交税收1.164亿元。
1.3.22013 /2014榨季生产预计预计2013/2014榨季全市制糖企业入榨甘蔗155万t(含市外及境外),甘蔗平均收购价450元/t,农业产值7亿元左右。各制糖企业生产食糖20万t,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上交税收1亿元左右。
2 全市甘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推进以及我市热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伴随着近些年全市甘蔗产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目前我市甘蔗生产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全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2.1.1 干旱影响持续加重综合分析近年气候情况,全市热区的气候特点为:热区各乡镇总降水量较为不均,大部分乡镇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光照偏多,空气湿度偏小。冬春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至特高;夏季气温正常,降水集中在6—8月;秋冬季气温正常,降水特少,旱情严重。在我市各蔗区,影响甘蔗生产的首要气象因素是降水。甘蔗生长期内,冬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气象条件不利于甘蔗出苗发棵,后期降水正常,气象条件有利于甘蔗出苗发棵。夏季甘蔗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降水偏多,光热充裕,气象条件对甘蔗生长发育较为有利。秋冬季甘蔗处于成熟期,降水特少,干旱严重,气象条件对甘蔗成熟极为不利。苗期、砍榨期无明显的连阴雨天气,气象条件有利于甘蔗砍运。出苗分蘖期,1—2月降水特少,气象条件对甘蔗出苗分蘖较为不利。3—4月,降水偏少,气象条件不利于甘蔗出苗分蘖。5月降水偏少,出现一定程度的初夏干旱,甘蔗出苗分蘖受到一定影响。节间伸长期(6—10月),6—8月降水偏多,热量充足,气象条件对甘蔗节间伸长较为有利。9—12月降水偏少至特少,土壤水分供给不足,气象条件不利于甘蔗节间伸长,同时也不利于甘蔗糖分积累。
自2009/2010榨季到2012/2013榨季,我市已连续4年干旱,干旱造成了甘蔗入榨量连年下降,除去面积减少的因素,每榨季甘蔗因干旱绝收6660hm2左右、产量减少30万t以上。
2.1.2 甘蔗产量持续下滑因气候变化和种植面积的减少,入榨甘蔗产量从最高位的2007/2008年榨季的255.4万t逐年下滑至2012/2013榨季的169万t。
2.2 此次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2.2.1 个别企业甘蔗收购款兑付推迟按照市县蔗款兑付政策,制糖企业应在榨期结束后两个月内向蔗农兑付完蔗款,因银行银根紧缩,实行较为紧缩的贷款政策,康丰公司的勐糯蔗区、旧城蔗区尚未兑付完蔗款,对甘蔗生产的发展不利。康丰公司承诺,积极筹措资金在8月底以前兑付完蔗款。
2.2.2 施甸旧城2号大沟无法引水灌溉的问题施甸旧城2号大沟灌溉覆盖面积可达1万hm2以上,对施甸旧城作物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2号大沟与电站前池共用水源,为保证电站发电,干冬季节2号大沟基本无水,覆盖区域无法引水灌溉。
2.2.3 施甸县实施的坡改梯欠费过大的问题为了逐年改善蔗区生产条件,2009年开始施甸县政府、施甸康丰糖业公司共同实施坡改梯,按照三个一点的资金筹资方案,每实施1hm2坡改梯,由县政府补助3000元、企业补助6000元,剩余资金由农户承担。由于农户积极性高,施甸县的坡改梯项目共涉及酒房、旧城蔗区,共实施坡改梯2800hm2。由于部分土地坡改梯后未种植甘蔗、坡改梯未按要求进行,企业与农户存在争议,争议面积200余公顷,旧城蔗区共欠施工方700多万元(政府200多万元、企业400多万元)。
2.2.4 隆阳2013/2014榨季收购价格尚未明确2012/2013榨季保升龙公司所辖的隆阳蔗区甘蔗收购价已为500元/t,高于省、市发改委确定的原料蔗收购最低保护价。由于蔗糖销售价格持续低迷,2013/2014榨季收购价是否仍执行500元/t至今未公布,若低于2012/2013榨季收购价,对隆阳区范围内甘蔗生产极为不利。调研组到保升龙座谈时,企业已承诺下一榨季原料收购价格仍保持上季价格不变。
3 全市甘蔗产业发展措施与建议
3.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33万hm2,农业产量210万t,分县区为:隆阳区8000hm2,50万t;施甸县6667hm2,40万t;龙陵县8000hm2,50万t;昌宁县10667hm2,70万t。
3.2 发展措施与建议
3.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市上下必须再次形成保山蔗糖产业丢不起、丢不掉、不能丢的思想共识。蔗糖产业是我市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培植起来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2007/2008年榨季,全市甘蔗收榨面积(含临近外州市交由市内企业入榨,下同)4.269万hm2,入榨甘蔗产量255.4万t,生产食糖30.46万t,生产酒精2.33万t,市内实现农业产业近6亿元,工业产值近10亿元,上交税收9000多万元,各项指标均创造了保山蔗糖产业上的历史辉煌。之后的几个榨季,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和入榨产量出现了连续两季的大幅度下滑,尤其是2009/2010年榨季,由于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影响,下滑的幅度更大,形势更为严峻。全市收榨面积3.08万hm2,同比减1.124万hm2,减26.74%,入榨产量126.91万t,同比减103.97万t,减45.03%,全市蔗农减收近3亿元。尽管如此,2012/2013榨季全市制糖企业入榨甘蔗169.18万t,农业产值7.49亿元,工业产值11.72亿元,上交税收1.164亿元。至目前,甘蔗产业仍然是我市热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农业产值最多的经济作物产业之一;也是我市最大的食品加工业,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产业;更是我市丢不起、丢不掉、不能丢的传统支柱产业。
3.2.2 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各县(区)、各制糖企业,要认真结合各自实际,科学合理地编制出“十二五”的各项发展目标,并制定出有力的生产措施、工作措施,完善好相关的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
在蔗区布局上,仍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原则,继续推进“三个集中”,即向最适宜区集中,逐步压缩高海拔不适宜区面积;向好田好地集中,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不断提高蔗区土地质量和设施水平,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以自然村和行政村为产业规划单元,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实现热区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向加工企业附近集中,各蔗区要打破行政、企业界限,以运距最短为原则,协调好各方利益,科学合理地划分好各单元蔗区布局。对那些不适区域,如海拔过高、坡度过大的,该退就退。
3.2.3 强化基础、改善条件保山蔗区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土地质量差(坡耕地比例大),水利设施薄弱(有效灌溉率低)。今后,要在进一步争取上级大中型水利项目投资改善的基础上,要把建设重点放在坡改梯和小水窖建设上。要积极争取和有效整合国家糖料基地建设,云南中低产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投资,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融资、农民自筹等多种筹资方式投入蔗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到2016年实施坡改梯6660hm2,建设小水窖3万口。
3.2.4 强化科技、提质增效我市甘蔗产业的巩固提升,科技是核心,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蔗的理念,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甘蔗单产,提高蔗糖产业综合效益上来。
一是要加快甘蔗新良种的推广力度。针对我市甘蔗品种推广现状,在甘蔗良种的引育、繁殖和推广上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旱地蔗品种与田蔗品种相结合,以抗旱高产的旱地蔗品种选推为重点;早、中、晚熟品种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的确定搭配比例,全市原则上按照3∶4∶3的比例搭配种植;农艺性状与工艺性状相结合,为了确保单产提高、总量增加、糖厂吃饱,要把农艺性状好、抗旱能力强、蔗农欢迎、产量较高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加大推广。市、县(区)科技推广部门和各制糖企业要尽快建立起各自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认真做好适应我市种植的甘蔗良种的引、繁、推工作,力争到2016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二要加快甘蔗耕作栽培制度改革步伐。保山传统上形成的甘蔗栽培制度为春植蔗,而我市甘蔗生产最大的特点是旱地蔗比例大,春旱较为突出。因此,原有的甘蔗栽培制度极不利于甘蔗生产,今后在当年的新植蔗中,必须大力推广以冬植蔗为主,秋植蔗为辅,加快改制步伐,全市力争到2016年,秋、冬蔗种植面积达到当年总新植面积的70%以上。
三是要强化甘蔗科技措施的推广。要大力开展甘蔗高产创建活动,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市实施吨糖田建设和高优蔗园建设形成的集成配套技术措施应用于面上生产,将高产创建活动作为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来对待,全市每年推广5330hm2;要大力推广高效复合栽培技术,针对甘蔗产业当前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实际,今后必须把甘蔗间套种复合栽培技术作为提高蔗田地综合产出率的重点措施加大推广力度,全市每年推广4000hm2,每公顷新增产值6000元以上,新增总产值4000万元以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甘蔗生产实用技术指导大面积生产,当年新植甘蔗必须配套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田蔗实行深槽种植,旱坡地蔗实行环山带状等高深沟板土栽培,延长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蔗叶还田及快锄低砍等技术。
四是要加快甘蔗栽种收砍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针对甘蔗栽种、收砍劳动强度大、时间紧,一家一户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实际,应抓紧时机有选择地做好新型栽种、收砍农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农机推广、甘蔗科技、制糖企业要密切配合,安排相应的研发、引试经费迅速开展工作,一旦成功即加快示范推广。对蔗农在机械购置上,拟采用国家财政购机补贴一点、制糖企业补助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加以推广。
3.2.5 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各项政策措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市、县(区)两级和各制糖企业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巩固提升蔗糖产业的政策措施,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都需要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制糖企业每年按照每吨甘蔗提取30元的标准筹集甘蔗生产扶持资金并由企业支配,筹集标准视产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主要用于甘蔗生产所需化肥、农药、地膜、良种、蔗区道路建设、机械化应用等方面补助,对甘蔗专业合作社和互助组进行扶持、奖励”,建议30元的生产扶持资金构成为:甘蔗良繁基金2元、甘蔗技术改进费1元,蔗区道路维修5元,蔗区水利建设6元,蔗区农田建设6元,上交市县、返还乡村组奖励10元。
建议市政府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制定出台“全市未来三年蔗糖产业发展意见”和“全市蔗糖生产考核奖励办法”,经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下发。各县(区)、各制糖企业,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考核奖励办法。同时,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奖惩明确。
3.2.6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认识蔗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清形势、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和制定新对策、新措施,全方位地服务好蔗农、服务好企业。各县区要高度注重调动乡镇、村组发展蔗糖产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财税分配、产业责任制考核等制度,形成各级、各部门及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市、主产县(区)、乡(镇)成立甘蔗原料生产领导小组,在市、县(区)农业局成立甘蔗原料生产办公室,抓好蔗糖原料生产的组织、协调、解决蔗糖产业发展中原料不足的瓶颈问题,为全市蔗糖产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贡献。
致谢:本文得到保山市农业局黄正新主任科员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S566.1
B
1007-2624(2014)02-0077-05
10.13570/j.cnki.scc.2014.02.030
2013-09-1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6-12)资助,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白志刚(1979-),男,云南省保山市人,硕士,高级农艺师,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核心成员之一,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甘蔗科研与推广工作。Email:ynbsbz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