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反季节地栽香菇栽培技术研究

2014-01-23冀宝赢

中国食用菌 2014年4期
关键词:转色杂菌菌袋

冀宝赢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反季节地栽香菇,不仅菌棒覆土后能自然转色,不易感染杂菌,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减少菌棒补水的繁琐工序,而且解决了北方夏季高温季节不产鲜品香菇问题,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近年来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在辽宁鞍山、朝阳等地建立1.87 km2的示范基地,并选育出辽香1号新菌株,生物转化率达92%,优质菇率78%。此项技术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给菇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的实际栽培经验,总结完善了北方香菇反季冷棚卧式地栽新模式的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反季冷棚卧式地栽香菇菌种选择和生产时间安排

反季节地栽香菇,出菇阶段要经过高温炎热的夏季,所以应选择优质、高产的耐高温型品种,如辽香1号、香菇808、武香1号、937等。生产中通常在头年12月~次年3月制作菌筒 (一般在春节前结束),5月~6月进行覆土转色,6月~10月末出菇。冬季制棒气温低、气候干燥,不易染杂菌,而且首批菇恰好赶上香菇上市的空档,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体时间见表1。

2 搭建菇棚

反季节地栽香菇,出菇季节从5月初开始~11月结束,其间要经过炎热的夏季,要降低温度并保证遮阴。出菇棚一般建在排水方便、有水源的房前屋后或大田地。经过生产实践证实,外层高架遮阳网的双层出菇棚能达到这种效果,遮阴度要八阴二阳。规格一般长35 m、宽6.4 m、脊高2.5 m,前后檐高1.8 m,四围底部用塑料布做成距地面高30 cm的围挡,当揭棚膜通风时,可缓冲通风对菌棒的直接影响,棚外要开排水沟。冷棚一般每个小区12个冷棚,作业主道4.0 m,两侧各6个冷棚,两侧6个棚之间间距为2.0 m,冷棚上0.8 m用遮光度90%的遮阳网覆盖。每个冷棚内设置2排微喷管路,每隔2 m安装1个微喷头,可节约用水30%。每10 000个菌袋养菌占地约150 m2,每8 000个菌袋出菇占地约666.67 m2。

3 栽培袋制备

3.1 配料

栽培香菇要选营养丰富的硬杂木屑,可粉碎至黄豆粒大小,最好粗细搭配且新鲜、无霉变,麦麸也要求新鲜无霉变。栽培袋的配方为木屑84%(粗木屑64%、细木屑20%)、麦麸15%、石膏粉1%。配料时先将木屑、麦麸充分混合在一起,再把糖和石膏融化于水中,洒在混合料上搅拌均匀,加水量要根据木屑的干湿决定,搅拌好的配料含水量在55%~60%。

3.2 装袋

菌袋选用长55 cm、宽15 cm、厚0.04 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菌袋,每个料袋干重约1 kg。装料要紧实不松散,在3 h~4 h内完成,过长易酸败变质。在离封口6 cm处回折扎紧菌袋 (先直扎再折转扎紧),这样可防止水蒸汽进入料袋,防止杂菌污染。装好后的料袋要无破损和刺孔,用手抓有木棒状感。若用装袋机,可6人一组,1人往里加料,1人装袋,1人递袋,另外3人整理料袋扎口。

3.3 灭菌

生产中常用“常压蒸汽包”来灭菌,既灵活方便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方法是在平地安放木排,下面插入蒸汽管道,在木排上铺垫透气材料,上面码放需要灭菌的菌袋,再用保温材料盖严,四周与地面压严。用常压锅灭菌消毒,4 h内使蒸锅内温度快速升至100℃,稳火保持15 h,闷锅6 h。

3.4 接种

3.4.1 菌棒冷却

当菌棒温度降到50℃~60℃时,趁热出灶,栽培棒按2 000个/垛的要求在经过消毒的室内冷却,直接搬至干净的养菌棚冷却至25℃。

3.4.2 菌种挑选和消毒

挑选菌丝健壮,无污染的菌种。

预处理:0.1%KMnO4溶液浸洗1 min。

3.4.3 接种帐的建立及消毒

用塑料布在每垛菌袋处搭建长5 m、宽5 m、高2 m的活动简易接种帐,该接种帐的空间可满足2 000个菌袋和4个接种人员操作。熏蒸消毒前将三级菌种、接种服、接种工具、接种用消毒药品放进接种帐,然后用10盒气雾消毒剂消毒10 h。接种前4 h揭膜一角通风,以减少消毒药品刺激性异味对接种人员的影响。

3.4.4 接种

一般4人一组,1人负责擦袋消毒、打穴,1人负责接种,1人负责运袋,1人负责摆袋。接种时在菌棒一侧等距离打4个孔,孔的直径为1.5 cm、深2 cm,两边的种穴要打得靠边些,让菌丝迅速封住菌棒两头易污染部位。当慢慢将打孔棒旋转抽出时,用手按住接种孔袋壁,以防菌袋与培养料脱离而进入空气,造成杂菌污染。打1孔,接1块菌种,种块必须压实,让菌种微微凸起料面2 mm,以加速菌丝封口,减少杂菌污染。1般情况,1袋2 kg菌种可接种50袋。负责摆袋的工作人员把菌袋直接放在地膜上,1层菌袋1层地膜,1般垛高10层,垛间距0.8 m,最后用地膜覆盖。接种期间,每隔2 min用小喷雾器喷洒1次消毒。

3.5 发菌

接种后的菌棒移至发菌棚,呈“井”字形排列。发菌棚要保持干燥、清洁、暗光并定时通风,温度18℃~25℃,空气相对湿度60%~70%。一般情况下每隔7 d~10 d翻堆1次,若发现杂菌,用300倍的克霉灵局部注射。发菌期间根据菌丝生长状况,及时刺孔增氧。刺孔一般分3个阶段进行:第1次刺孔,当菌丝生长直径达到6 cm~8 cm时,在接种孔向外2 cm处刺3个~4个深1 cm的孔;第2次刺孔要待接种孔周围菌丝生长至完全相连后,在菌丝外边缘向内2 cm处刺8个~10个孔;第3次要待菌丝完全长满菌袋后,在菌袋上均匀刺20个~30个深1.5 cm~2 cm的孔。刺孔后因菌丝生长加速,呼吸作用增强,自身散热量大,菌袋温度会高于室温2℃~3℃,这期间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减少堆叠层数,控制室温在28℃以下,防止高温烧菌。

4 覆土转色

4.1 做畦

菇床按南北走向整畦,畦床宽100 cm~150 cm,沟宽50 cm、深10 cm,长因棚而宜。一般安排3排过道,4排菇床,菇床比过道稍高些。可在通道上安装微型喷淋设施,以利保湿降温。

4.2 畦床消毒

畦整平后,所选地块首先要暴晒2 d~3 d,用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50%多菌灵1 000倍喷雾,并每平方米撒0.25 kg石灰粉 (即抑制霉菌,又分解农药)。然后铺厚5 cm沙土,在烈日下暴晒2 d(既隔离杂菌又防止底部积水造成烂棒)。

4.3 覆土选择和消毒

选用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污染的土,过筛去掉碎石杂物,在烈日下暴晒2 d,消毒后待用。

4.4 脱袋摆棒

要求温度较高的晴天而且是白天下田,避开早晚低温,下田后最好有一段好天气。若天气预报有阴雨天气来临,则不要下田,防止菌棒立即长菇。

4.4.1 下田菌棒标准

一看菌龄:一般菌种在温度22℃~25℃条件下,菌龄60 d~70 d;二看形态:表面菌丝呈肿瘤状凸起,且占袋面的2/3;三看色泽:菌袋内布满洁白菌丝,接种穴或袋壁局部出现红色斑点;四看基质:手抓菌袋有弹性感表明达到生理成熟。

4.4.2 菌袋下田“炼棒”

下田的菌袋先不要急于脱袋,可将接种面朝上在畦面上进行“炼棒”(即利用早晚温差大的环境对菌棒进行适应性锻炼培养),适应7 d~15 d,促使菌棒转色一致进而有利于第1潮菇的发生。没有经过“炼棒”阶段直接脱袋的菌棒转色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表现为不易催生菇蕾。搬运菌棒下田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菌棒搬运时因较大的振动造成脱袋,出现大量的袋内菇。菌棒排放时也要轻拿轻放,1 m2排放25个菌袋。

4.4.3 脱袋、排袋

通过7 d~15 d“炼棒”,菌袋基本适应大气环境,当菌袋表面大部分转为红综色,即可用刀片进行“Y”字型破袋。选择晴天上午脱袋,雨天、大风天、高温天不宜。脱袋时气温15℃~25℃,温差小的时候较好。脱袋前先用大水将地面浇透,菌袋接种点向上按入地面1半稍多,菌棒间隔1 cm~2 cm,表面3 cm不覆土,留其长菇,畦面四周用畦土固定。如果菌棒接触不紧密,菌棒转色期间有大量海绵体生成,消耗菌棒养分。菌棒摆放完毕后浇1次大水,使菌棒与土壤的紧密接触,出菇前将菌棒上部泥沙冲洗干净。

4.4.4 转色管理

闷棚,提高温度与湿度,促丝生长,温度不超过28℃,最适温度20℃~22℃;湿度在85%左右。如果二者超过,要通过适时的对流通风解决,下降后要及时关闭风口。

通风:5 d~6 d后,当菌棒变白,大量菌丝布满表面,打开部分帘子通风,主要在棚的两头,时间为30 min。温度同样不超过28℃,湿度在85%。如果二者过超过,要通过适时的对流通风解决,下降后要及时关闭风口。

浇水:1 d浇水2次,上午10点,下午3点,时间5 min。大概1周后,转色面积达1/3~2/3时,可适当延长通风量与时间,10 d~15 d左右转色完毕。

5 出菇管理

10 d~15 d发现菌棒转色后,可进行催蕾。香菇是低温变温结实型菇类,可进行光照、干湿、温差、机械震动等刺激,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分化,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散射光,良好的通风,最好温度为10℃~25℃,5℃~10℃的温差,3 d~4 d即可出菇。若高温天气催菇比较困难,可加盖棚顶遮阴物,中午对棚顶进行多次喷水,沟内灌深水至菌棒的底线,每天往空间多喷几次水,增加棒面湿度;若仍未出菇,可用木板轻轻拍打菌棒表面,使菌丝断裂,萌发点多,赶走杂气,使氧气进入。随着幼菇的生长,可进行疏蕾,一棒留6朵~8朵。出菇管理要根据情况适度喷水,喷水次数过多,可引起菌棒腐烂;喷水次数过少,则表面干硬下面潮湿,拍打菌棒后易上面不出而下面出菇,其它按常规管理。

当香菇长至7分~8分成熟时,即可采收。第1潮采收完毕后,停止喷水,要大通风1次,晴天2 h,阴天4 h,然后进行1周左右的休菌。待菌棒含水量降低,表面菌皮变硬,采摘头茬菇留下的伤口恢复至红棕色,再喷大水1次,重复上面的出菇管理措施,准备出第2潮菇。第2潮以后,随着出菇数量的减少,增加喷水次数进行补水,使水分得到充分补充。补水一般掌握“宁少勿多”的原则,以菌代内培养料含水量达55%为宜。另外,要特别注意补加营养液时氮源的用量,由于生殖生长阶段所需碳氮比高,因此应多补碳肥,少加氮肥,否则菌丝体难以分化成子实体。当菌棒生长3潮~4潮菇后,已进入7月份,是1年中最热的月份,此时菌棒管理以降温养菌为重点,沟内引灌山泉水,达到降温、调湿的目的。随着出菇数量的减少,菌棒会收缩,菌棒之间会产生裂缝,要及时用细沙把裂缝抹平。特别要强调的是当日平均气温超过27℃时,应避免盲目追求产量而采用人工惊蕈的方法催蕾,否则菌筒代谢大为加快,消耗大量养分,不但催不出菇蕾,反而加速了菌丝生长势的衰退,容易引起后期烂筒死菇现象的发生。转入秋季后按正常出菇管理即可。

6 出菇时遇到的常见问题

6.1 底部长菇

主要原因是由于菌棒底部覆土不实,使新鲜空气进入。解决的方法是取出菌棒,清除底部长出的香菇后放回原位,把菌棒之间和两端的缝隙用覆土填满,填不满的间隙用水冲实后再次填土即可。

6.2 烂筒严重

原因是菌筒杂菌感染、吸水偏多。解决办法为菇床要严格消毒,用了1年的菇地尽量不用,菇床保持干干湿湿,阴雨天少喷水或不喷水。

6.3 不出菇

原因是菌皮硬厚、光照太强、湿度不够。解决办法为对菌皮硬厚的菌筒在近傍晚时间,用木板轻拍菌棒表面,菇棚顶上加厚遮阴物,减少强烈光线照射,勤喷井水降温。

[1]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转色杂菌菌袋
胶东地区设施栽培奥尼尔和米斯蒂蓝莓花色苷代谢研究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香菇菌棒转色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交换生的计谋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