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起居养生观略论
2014-01-23杨卓玛
杨卓玛
(甘肃省甘南州藏医医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健康与长寿,自古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医学科学所要努力解决的两大终极问题。任何医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无病和长寿,藏医学也同样,在《四部医典根本部》中“盛开的花为无病和长寿”,《后续部》中,“医学论述最终所要解决的是有病治病和无病防病两个问题”。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
保健养生是藏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人处于无病状态的医学方法和生活方式。藏医养生学内涵丰富,手段多样,强调整体观,极具自身传统文化特征,包括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在这里主要谈谈起居养生观。所谓起居,简单的说就是人的一切日常行为活动,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身即身体、语即言语、意即意念,健康的状态下通过正确的起居行为预防疾病,生病的时候正确的起居行为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起居养生是藏医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
1 日常起居养生
藏医学认为各种疾病都是由外缘诱发内因而产生的,外因包括季节、气候、起居、饮食、情志、外伤等等,因此,外防病缘诱因,内调生命平衡,是防病养生的基本原则。防病缘侵袭,需常带圣药和加持的珍宝以预防疾病,要善于时刻弃舍发病的起居之因,要善于保持身、语、意活动的适度,日常行为起居包括延年行为起居规范和处世道德规范两方面。
1.1 日常延年行为起居规范。藏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内因和外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杜绝引发疾病的外缘。即佩带圣药,如殊胜诃子、菖蒲、安息香、珍宝丸、动物宝、金刚石、白翠石等,避免不适宜的饮食和起居,保持适度劳作和锻炼,舍弃引起身、语、意等过度劳累的活动,保持舌等五官知觉处于灵敏和正常状态,而不能抑制五官作用的正常发挥,不能使他们受到损伤,造成感觉功能的衰弱等。
藏医养生学认为,除了疾病威胁健康,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也随时威胁生命安全,因此,要时时避免危险因素,预防发生意外伤害,从而达到养生延寿之目的。如,过河要注意落水,不乘有危险的船只,不骑没有驯服的马,不在贼人经常抢劫和猛兽出没的危险境地行走等等。
睡眠方面,杜绝长期熬夜,因为熬夜使体内糙性成分增加,从而引发隆病,因此,要保证足够的睡眠。炎热的季节大地万物性糙,夜晚时间短,影响睡眠和休息,会夺取体能和容泽,容易使隆增盛。因此,在这季节保持充足睡眠会对身体有益,会增加机体的腻性和重性,还可消除增盛的隆邪,增强体力。正常人在此季白昼睡觉则会使培根增盛、虚肿、神识昏沉、头疼、寒战、容易感冒和容易感瘟病,因此,需禁止午睡。过度失眠,则要饮温奶子、奶酪、酒、肉汤等性热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并用芝麻酒等擦头按摩,用少许油滴耳,对入睡和健康有益;房事方面,冬季男子体力增强,精液充沛,房事不限制,秋春两季体力减弱,要尽量减少。不论何时如果不节制地行房事,将会引起眼睛等感觉器官功能衰弱和头晕等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涂擦按摩,用油脂或芝麻油等涂擦并按摩,可以起到抗衰老,长寿、不失眠、五官聪敏、肌肉丰满、皮肤柔软、解除疲劳和消除隆病的作用。涂擦的主要部位是头、手、足或耳内滴油;洗浴,常用冷水洗浴,尤其在秋季八月份在河水中洗澡,有壮阳、提升体温、增强体力、容光焕发、美容、益寿、消除汗臭、止痒等作用,用热水洗头时可使头发凋谢,夺眼瞳光泽,造成白内障、热泻、腹胀感冒、消化不良,耳病患者和刚吃过饭者应禁止用热水洗头和洗澡;为增强眼睛功能,每隔7 天可用小檗膏点眼1次。如此等等。
1.2 健康的处事道德观。每个人都要按人世间的处世准则去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藏医认为,贪、瞋、痴是精神意念之三毒,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内缘。在《四部医典秘诀部》第一章中,人由于无明的缠绕,贪、瞋、痴使人三因(正常状态下的隆、赤巴、培根)紊乱,从而使内环境失衡产生疾病。因此,藏医特别强调养神、养德、养性和养心,十分注重调整人的精神心理,认为心性养生是健康的保证。《四部医典》26 页“身体哲理”中说“情忠奔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35 页“病之哲理”中说“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29 页“身之恶兆”中也讲到“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强调人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宽宏大度,愉悦乐观的胸怀,有利于身体健康。
养生先养德,可以说是最佳的、治本的方法。在藏族的《佛说养生经》中,已相当明确地提出了养生先养德在争取长寿、减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佛说养生经》中的精神卫生中,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语意、行为、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道德方面: 《养生经》要求,一个人想要长寿,就应做有利于他人的善事,要尊敬别人,尤其是师长、老人、僧尼、父母,不要骂人,不讲脏话,不要议论别人的短长,不要欺诈。还要保护好环境,劝告人们不要滥砍树木。在行为方面: 要求人们不要做坏事犯罪,万一犯了罪,要立即悔改。要切实按佛教的“十善”,也就是十戒去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打人、要诚实、有礼貌、不占别人的钱财、不食言、不诅咒别人等。提出修德要做到行宽心和,动静有礼,不取非分,心无狡诈,怜孤恤寡,敬爱卑微,逢侵不鄙,受辱能忍,见贤内省,崇尚胜己,推功行善,不好阴谋,怀诚报信,得失不形,仁慈谦让,内修孝悌等,反映了前人对修养道德的重视,说明健康的德行、良好的习性是养生的基础。还提出在众人面前有打阿欠、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以示尊重别人,这种对个人行为的规劝是十分可贵的。养德贵在实践,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平时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积累。
缺乏道德修养,惟利是图,整人害人的人,既要经常暗算别人,又要提防别人对自己的报复,终日陷入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之中,大脑得不到休息,身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失调,免疫力下降,是极易得病的。从现代医学观点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心境始终平静,精神乐观,思想愉快,无外来因素干扰,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能促进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抗癌能力,促进人的健康与长寿,也就是说人的一举一动和心灵善恶、言行都会影响到机体健康。
养德、养心精神调养术是藏族古代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历来受古代藏医学家和人们的重视和应用。心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括,它包括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及道德观念等,古人多称之为“神”,而称心理养生为“摄神”、“调心”等。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机体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诱使疾病的发生。
2 季节性起居养生
藏医养生学认为: 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人体是由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所源生,因此,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息息相关,有“天地人和”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界应保持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外,藏医学还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藏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即相对对立由完全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理论指导养生实践。
人生存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变化,导致身心状态异常或疾病,因此,根据每个季节变化采取不同养生方式尤为重要。
藏历把一年分为六季,分别是前冬、后冬、春季、暑季、夏季、秋季6 个季节,2 个月为一季,6 个季节为1 年,根据藏医的养生预防原则,每个季节都对人的起居行为都有不同的要求。
2.1 前冬。从藏历十月到十一月2 月,此时天气寒冷,人的毛孔闭合,体内的热量不容易向外逸失而在体内积聚,因此,人的热能较高,此时,在饮食方面应该多食用一些含甘、酸、咸三味成分较多的饮食。由于此时夜晚比白昼长,往往不到黎明就会感觉饥饿,如果每晚忍受饥渴,体内的热量得不到充足的供给,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体内精华的大大衰减,体能不足。因此,还应多喝一些鲜肉汤,进食新鲜酥油、乳制品等多油脂的饮食,经常用芝麻、植物油或面粉涂擦全身和按摩。为了御寒还要经常穿兽皮和羊皮做的皮袄与棉鞋,并且适当进行热敷、晒太阳、烤火等增强体热,应居住于阳光充足的暖室中。
2.2 后冬。藏历十二月和一月为后冬,此季更比前冬寒冷,饮食调配与前冬相似,除了多穿厚暖的衣物之外,应增加肉汤等性热肥腻类食品。
2.3 春季。藏历二月和三月为春季,经历了严寒,蓄积在体内的培根不易发作,到了春天,阳光温和许多,热力使身体表面的毛孔开启,体阳外散,胃阳日衰,培根病易发作。因此多进偏苦、辛、涩等饮食,陈青稞、生活在燥旱之地的动物肉、蜂蜜、开水、姜汤等性糙的饮食,用加强身体活动、豆面粉擦身等方式消除培根,居住于清香怡人的园林遮阴中。
2.4 暑季。藏历四月和五月为暑季,阳光炎热,为防体力消耗应进食味甘和性轻、润、凉为主的饮食,忌食咸、辛、酸类,避骄阳,凉水浴身,水酒混饮,穿轻衣,居住清凉之室,常用檀香、冰片等熏香燃熏提神。
2.5 夏季。藏历六月、七月为夏季。此季雨水多,气候潮湿,凉风夹杂水汽,可伤耗人体“梅主”(热能或阳气),生消化不良症。为此应食用甘、酸、咸类等性轻、热、油腻之食。适当应用从旱燥之地所产粮食酿制之酒,不要常住房顶层或通风处。
2.6 秋季。藏历八月、九月为秋季。夏季所积聚的赤巴,到了秋季易于发作,为了消除积聚的赤巴应食用甘、苦、涩三味偏重之饮食,可穿洒有冰片、白檀香、石斛等芳香避秽物的衣物,居住在洒有芳香药水的室内。
总之,夏冬两季应以性热饮食,春季应为性糙饮食,暑、秋为凉性。夏冬两季应以甘、酸、咸类饮食为主,春季宜食苦、辛、涩之食物,暑季宜食甘味食物,秋季应以甘、苦、涩味为主。在疾病康复治疗方面,秋季、春季宜实施下泻和催吐疗法,夏冬宜缓泻疗法,但是任何状况都是变化的,如果,六季出现不足、太过、相反等情况,则要因地、因时而采取相应措施。要本着天人相应、顺应季时变化的理念,正确认识时令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影响人体隆、赤巴、培根的平衡,使他们蓄积、发作和增长耗损的相互直接联系,才能更好的养生和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3 临时性起居养生
人有很多生理需求和反应必须因势利导,才能维护生命的基本健康。藏医学特别强调,顺应生理本性的养生规律,当生理上出现饥饿、口渴、呕吐、哈欠、喷嚏、喘气、嗜睡、咯痰、流泪、排便矢气、小便、射精等现象时不应人为的去遏止,而要因势利导,让其自然发生,否则会引起各种病痛和疾病。例如当饥饿时,长时间未能进食,则会使身体亏损虚弱,此时突然进食,反而会出现无食欲、难以下咽、头晕、昏倒等现象,这时应当饮用一些米粥、青稞粥、糌粑糊等清淡饮食,饮量逐渐增加,然后再进食一些融化好的酥油、肉汤等容易消化的轻、腻、温性饮食,这样才能消除上述不良反应,不致发生生命危险。最为有效的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要有规律;当非常口渴时,如果强忍不进水液,则会出现口干、头晕、心慌等,甚者造成昏迷,引起心隆病发作,这时应向患者头部和脸部喷激凉水,移至通风清凉处,饮以奶酪浆、淡酒等清凉饮液,总之,不要强行忍渴,发生因忍渴出现病症要用清凉的饮料和清凉之起居治疗;由于饮食不当或环境因素刺激常发生呕吐现象,当发生呕吐时不宜强行止吐,否则会造成食欲不振、哮喘、灰色浮肿、丹毒、皮癣、疥疮、麻风、瘟病等的发生,发生上述病症,应嘱病人禁食,并用檀香木、沉香木等芳香药物焚烧的烟熏患者口鼻,或将上述药物熬汁含于口中,这样可以用芳香的气味来祛除患者身上的秽浊之气;喷嚏是身体在感受外邪刺激后的正常反应,如强行忍阻,则会造成眼睛等五官功能失敏,头痛、颈项活动受限、口角歪斜、面瘫、咀嚼受阻等病症发生,同样可用檀香木、沉香木等芳香药物焚烟熏患者口鼻,或用肉豆蔻、阿魏与白酥油制成滴鼻剂滴鼻,或者抬头微看阳光刺激等方法防止打喷嚏;痰液是体内病理排泄物,应及时排出,如果痰液增多,阻塞呼吸通道而导致呼吸不畅,长时间就会引起肌肉干瘦、呃逆、心脏病、食欲减退等疾病发生,此时可内服生姜、荜茇、红糖等配置的药糊,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祛除体内痰液;眼泪是身体在主动疏导和排泻不必要的分泌物,如果强忍制止容易出现心脏病、头晕、头痛、流涕、食欲不振等系列病症,可通过与知心朋友畅谈排解烦恼,通过睡眠来补充机体能量,自然流泪当然是最好的养生;排便和矢气是排出体内毒素的重要手段,阻止会造成大便干燥,容易引起痞块肿瘤、脏腑胀痛、视物不清、消化功能减弱等,因此,要养成按时排便,不阻止排泄的良好生理养生习惯。
综上所述,藏医起居养生观是根据藏族的生活习性、地域特征、文化理念而总结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保健理念,其实质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遵循自然顺应生理规律的整体养生观。养生贵在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贵在从细节做起,贵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们高度重视提升生活与生命质量的今天,藏医养生观对指导我们健康养生,提升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版)[M].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德斯桑杰加措.蓝琉璃(藏文版)[M].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4]塔莫洛桑曲扎. 四部医典注疏[M]. 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