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病
2014-01-23李惠荣
李惠荣
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病
李惠荣
观察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产后恶露不绝、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疗法;少腹逐瘀汤;中医妇科病;验案
少腹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组成:小茴香(炒)10 g、干姜(炒)6 g、延胡索10 g、没药(研)10 g、当归10 g、川芎6 g、官桂6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炒)6 g。具有活血祛瘀, 温经止痛之功, 主治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 少腹胀, 或月经1月见3~5次, 连续不断, 断而又来, 其色或紫或黑, 或有瘀块, 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即主要治疗少腹有瘀血腹痛之症或月经失调, 其治疗机理重点在“瘀”。临床上作者抓住“少腹” 和“瘀”这两个要点, 辨证治疗痛经,产后恶露不绝, 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典型案例以验之。
1 痛经
患者, 女, 20岁, 未婚, 2010年6月10初诊。患者平素贪凉饮冷, 月经期常用凉水洗衣服, 少腹部常有冷感。每次月经前2 h或月经期少腹冷痛、坠胀, 伴有全身不适, 甚至恶心呕吐, 经色紫暗有块, 本次月经量少, 胸胁乳房作胀, 舌质紫暗有瘀斑, 脉弦紧。因患者多次西医治疗无根治, 要求中草药治疗。给予少腹逐瘀汤, 1剂/d, 水煎分2次温服, 连服3 d。6月13日二诊:腹痛大减, 少腹部稍有温感, 月经量多,并有少量黑色血块排出, 恶心呕吐减轻, 舌质变淡, 脉弦细。继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0 g、川芎12 g、五灵脂12 g蒲黄12 g、赤芍20 g、元胡10 g、肉桂10 g、干姜12 g、制没药15 g、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2 g、大枣5枚、炙甘草10 g, 嘱服6剂, 以善其后。观察月余, 下次月经来潮, 上述诸症消失, 痛经之症再未复发。
按语:痛经是妇女常见病,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病, 尤其多见于青年人或未婚女性,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生活[1]。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 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 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则痛”, 故使痛经发作。本例患者由于平素贪凉饮冷, 适逢月经期用凉水洗衣服, 以致寒邪凝滞胞宫, 寒客冲任, 与血搏结, 致使气血凝滞不畅, 经前, 经时下注冲任, 胞脉气血更加壅滞, “不通则痛”。辨证治疗当以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上方服3 d后临床诸症减轻, 后以原方加减续服6剂, 诸症悉除, 观察月余, 未再复发。
2 产后恶露不绝
患者女, 23岁, 2010年8月5日初诊。2010年6月15日足月产后, 至今恶露未尽, 量较多, 色深红, 质黏稠, 有臭味, 小腹疼痛拒按, 时有小瘀血块, 身微恶寒, 纳差, 便溏,睡眠尚可, 面色不华, 舌淡, 脉弦涩。由于产后调理不当, 以致营卫失和, 气血紊乱, 恶露瘀滞不化。治宜调和营卫, 活血化瘀。口服少腹逐瘀汤, 1剂/d, 煎取150 ml/次, 2次/d,温服。连服3 d。8月9日二诊;自述恶露已净, 腹痛消失,食欲好转, 二便正常, 惟觉头晕乏力, 心悸失眠, 舌淡苔薄,脉缓弱。瘀滞已消, 恶露已止, 宜气血双补, 继以十全大补汤加味6剂而愈。
按语:产后恶露不绝, 相当于西医学产后晚期出血, 包括产后感染、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复旧不良等。中医学认为:产后恶露不绝的病机为气虚、血热、血瘀引起[2]。素体气血不足, 加之产时失血耗气, 气血衰弱或产后操劳过早, 损伤脾气, 血失统摄, 以致恶露日久不止;或素体阴虚, 产后营阴更亏, 阴虚生内热;或产后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肝气郁结, 久而化热, 热迫血行致恶露不绝;或产后体虚, 寒邪乘虚而入, 血为寒凝, 结而成瘀;或七情内伤, 气滞血瘀, 致恶露不绝。本例患者由于素体阳虚, 寒邪乘虚而入, 血为寒凝,结而成瘀。治以温阳散寒, 调和营卫, 活血消瘀, 行气止痛。处方以少腹逐瘀汤煎服, 临床诸症消失。二诊时惟觉头晕乏力、心悸、失眠, 宜气血双补, 用十全大补汤以善其后。
3 慢性盆腔炎
患者女, 42岁, 农民, 已婚, 2008年2月9日就诊。患者诉2007年4月曾患急性盆腔炎, 现小腹坠胀疼痛, 腰部酸困, 不能坚持劳作, 喜温热。腹部触诊:耻骨联合上可触及鹅卵大小无活动性之硬块, 界限不清, 凹凸不平, 压痛明显,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已产式, 子宫体后位, 大小不清, 与盆腔包块粘连, 表面凹凸不平, 质硬, 压痛明显, 双侧附件区压痛明显, 并触及条索状物, 后穹窿触痛明显, 宫颈糜烂III度,有少量米泔水样分泌物。舌质淡, 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细。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型。处方: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 重用小茴香, 肉桂, 干姜。服药7剂后临床症状稍有好转。续服至第2周结束后,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后曲位, 境界清楚, 大小正常, 质较软, 活动欠佳, 双侧附件区条索状物缩细变软, 轻度压痛。再服药1周后, 于3月1日妇科复查, 自觉症状消失, 下腹部、盆腔未见异常, 共服药21剂病愈。
按语:盆腔炎是子宫、附件及盆腔结缔组织等部位炎症的总称。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 病程迁延所致[3]。由于多为混合感染, 加之炎性渗出, 粘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 应用抗生素往往效果不佳, 且量大副作用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因外感湿热邪毒, 客于胞宫或阻于胞脉, 影响冲任气血运行,气血瘀滞而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具有以下作用:①改善血液动力学,尤以穿山甲、水蛭、桃仁、莪术、益母草具有扩张股动脉的作用。②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分解, 促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 吸收。③抑制炎症, 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 加速血流,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④调节免疫抗感染, 桃仁、三棱、莪术等具有加强细胞免疫, 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 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及吞噬细胞的活力, 具有类似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既符合现代药理学理论, 又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因此, 对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盆腔炎,应用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的少腹逐瘀汤治疗可迅速见效。
[1]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51.
[2] 王本裎.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6: 287.
[3] 许济群.方剂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48.
2014-06-03]
731515 甘肃省康乐县景古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