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静脉釆血的护理及预防交叉感染

2014-01-23张朝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8期
关键词:交叉感染针头门诊

张朝莉

门诊静脉釆血的护理及预防交叉感染

张朝莉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采血的护理措施及交叉感染的预防对策。方法将本院2012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70例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 观察组35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静脉采血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采血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采血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可减少取血并发症的出现。在抽血过程中, 也需要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身体带来的伤害。

门诊;静脉采血;护理;交叉感染

静脉采血为护理操作基础工作, 门诊是采血集中区, 患者年龄不一、病症复杂、患者多, 护理人员工作量极大, 在行静脉采血过程中, 因护理实施不当, 易出现局部肿胀、皮下渗血、疼痛、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交叉感染是患者与患者间, 患者与护理人员间所形成的感染。为避免出现静脉采血并发症, 必须切断交叉感染源。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静脉采血护理方式与交叉感染预防措施,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70例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1例, 女29例, 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7.5±3.8)岁。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传染性疾病患者。将7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 观察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干预, 内容如下:根据患者的采血量、目的, 及患者年龄, 选择最佳穿刺位。首选前臂正中静脉, 较为肥胖患者需扎止血带, 轻轻拍打静脉, 血管有膨胀感后, 可清晰扎针。

对患者皮肤做清洁处理, 行静脉采血时, 皮肤为必经之路, 做体力劳动者及首次穿刺者、污染较为严重者, 需在采取前用清水仔细清洁穿刺处, 以此减少, 穿刺针时带入微粒物质, 导致血管感染。

行静脉穿刺时, 护理人员是否可以一针到位, 是直接影响到血栓形成、静脉炎、淤血存的关键。护理人员需提高穿刺技巧性, 避免因复发穿刺后, 导致穿刺后血液外流, 从而形成淤血。第一次穿刺失败后, 必须及时更换针头, 防止交叉感染[2]。

穿刺时进针角度至关重要, 进入皮肤、肌肉, 到达血管需0.2~1 cm, 同时, 消瘦人群、成人、肥胖者的进针角度又有极大的区别。选择穿刺部位不同, 进针角度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在进行固定压迫过程中, 需对皮肤入口、血管口同时压迫固定, 若只对皮肤入口处固定, 易导致血管口出现血液外渗, 引发皮下淤血[2]。

行静脉采血时, 需选择适合针头。在多次穿刺、针头过大时, 易导致皮下组织、表皮形成微粒物, 连带进入血管后,易形成毛细血管堵塞, 对血管循环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行静脉采血时, 建议采血小号针头, 在行特殊部位穿刺时, 若需要选择大号针头, 也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减少皮肤创伤。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后并发症(皮下渗血、静脉炎、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采血护理后, 观察组皮下渗血3例, 占总比例的8.6%, 静脉炎1例, 占2.9%, 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行静脉采血过程中, 为预防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需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就餐时必须更换, 避免导致细菌感染。行采血操作前后, 需洗手, 做彻底清洁, 使用浸泡过消毒液的毛巾擦拭双手30 s。手是患者间细菌传播的关键, 洗手可切断感染源。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静脉采血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示采取静脉采血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后, 并发症发生率也可显著降低。

[1] 贺铮铮, 段呈玉, 刘彦丽, 等.探讨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患者静脉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 2011:305-309.

[2] 陶慧, 李红, 赵亚丽, 等.无止血带负压进针真空采血法在门诊批量体检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0):71-72.

014010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医院核医学科

猜你喜欢

交叉感染针头门诊
金融风险交叉感染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门诊支付之变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折痕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慎独精神与常规洗手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