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医家医籍考释*
2014-01-23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徐春娟邹立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徐春娟 邹立君 指 导 陈 荣
婺源医家医籍考释*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徐春娟 邹立君1指 导 陈 荣2
婺源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之乡。据《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婺源医家甚多,医家著作竟达120余部,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本文就婺源主要医家、医著及其学术贡献以及其他撰有医著的医家状况进行探索。从而认为,作为一县之境,婺源医家之多,著作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该县尚有几十上百部医著散佚,亟待发掘整理。婺源县涌现如此多的名医及医著,其文化渊源也值得深思。
婺源医家 中医地方流派 医籍 考释 新安医学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现属江西省上饶市。它是南宋文化名人朱熹的故里,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鲜为人知的是,婺源又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之乡。据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婺源医家甚多,医家著作竟达120余部,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婺源,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1947年复隶安徽,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婺源籍医家被认为是安徽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典不忘祖,它同样也是江西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婺源主要医家、医著及其学术贡献
婺源主要医家指有著作传世及现代有探讨者,含王国瑞、戴葆元、余国珮、江考卿、李文来、黄光霁、俞世球、俞焕、余燕峰、汪莲石、程门雪共11家。
1.王国瑞
元代著名针灸医家。约生于公元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该书至清代被《四库全书》所收载。现代有抄本和《四库全书》刻本在国内图书馆馆藏[1]129。《玉龙经》中首载《玉龙歌》,并首创“透穴针刺”法。这种一针多穴、多向透刺的方法现代还广泛在临床应用。王氏还首创“飞腾八法”,该法是把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与中医奇经八脉的理论相结合,以日时干支推演的数字变化,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的方法。他又创立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原法,发展了子午流注针术。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中“灵龟八法”就是在王氏的“飞腾八法”基础上演变而来。此外,《玉龙经》书中精心注解《标幽赋》,其书部分文词简奥难明,王氏首先为之撰注,对文义进行逐句详解。王国瑞为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关于王国瑞的故里,还前虽有一些争议,但笔者认为只是根据康熙年间浙江《兰溪县志》有同名王国瑞而臆测的一家之言,并不可取[3]。道理很简单,王氏弟子周仲良元天历二年(1329年)在《玉龙经·后序》中明确指出:“《玉龙经》者,婺源王先生所传针灸之书。”还有什么比其同时代弟子的第一手记载更真实可靠的呢?
2.戴葆元
戴葆元 (1818-?年),字心田,又守愚,清婺源桂岩人。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家传课读》两部著作。《本草纲目易知录》光绪十三年丁亥婺源思补山房刻本[1]178、《家传课读》光绪四年戊寅刻本[1]351及其《金匮汤头歌》、《温病条辨汤头歌》、《临症指南方歌》单行本等分别在江西省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有收藏[1]100-101,241,376。《本草纲目易知录》将《本草纲目》综合凝炼,选取其中较为常见、实用的部分收进书中,药名也采用当时比较常见的名称,并以“葆按”、“葆验”等按语形式表达个人见解,淋漓尽致地创新发挥。《家传课读》为一部歌括式丛书,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内含《金匮汤头歌括》、《温病条辨汤头歌括》、《临证指南方歌括》3种。该书对3种古典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是不可多得的医学门径书[4]。
3.余国珮
余国珮,字振行。清代婺源沱川人,人称“婺源余先生”,并被后世尊为具有“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的医家之一。他中年弃儒习医,著有《痘疹辨证》2卷、《燥湿论》1卷、《医案类编》4卷、《吴余合参》4卷、《金石医原》4卷、《医理》1卷。余国珮咸丰元年(1851年)著、蒋希原宣统二年(1910年)精抄本《医理》1卷,余国珮同年著、刘祉纯抄本《婺源余先生医案》1卷以及《痘疹辨证》抄本、清道光三十年庚戍(1852年)刻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有收藏[1]521,[5]。余国珮在六气之中,独重燥、湿两气,首创以燥湿为纲,统领病因、诊断、治法、方药。察脉诊断之方法,着重以刚柔二字辨燥湿。在治法上,余氏认为药物、体质亦有润燥之分,以分治燥湿之病。对于外科、妇科等专科疾病,余氏提出也从燥湿分治。对于内伤之病,余氏认为虽有种种名目,以精、气、神三字即可括之。如“仍觉多事,以心字尽之可矣”;“内伤之因,但以心字为要”。这种“内伤之病,心字为要”的防病治病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5]。
4.江考卿
江考卿,字国兴,清婺源清华人,生卒年代不详。著《江氏伤科方书》。其书主要由“断死症秘诀”、“秘授不治法”、“受伤治法”、“通用方”、“秘传方”及“金氏附录验方”等6部分组成。1924年浙江名医裘吉生主办的《三三医报》将此书排印出版。1931年,上海国医书局将此书纳入《国医小丛书》刊行。1936年裘氏又把此书选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1958年,科技卫生出版社以《三三医报》刊行本为底本又进行了再版。书中江氏首重诊断,精于辨伤;又谙熟穴道,辨穴论治,详细罗列了36大穴位置、大穴打伤后的症状和治疗时加减用药的方法。江氏不光长于伤科,还精通外科,熟练掌握了外科手术缝合,还用一种“八厘宝麻药”来进行骨移植手术,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有说服力的骨移植手术。江氏治伤亦常有奇巧妙法,主张复位手法以轻灵为要,“法之所施,使人不知其所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6]。
5.李文来
李文来,字昌期。清代婺源县人。精于医术,对方药研究造诣较深。曾与名医汪昂相往还。文来尝合编汪氏《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经汪氏校正,李文来《李氏医鉴》刊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该书贻安堂刻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均有收藏[1]225-226。
6.俞世球
俞世球,字得琈。清婺源长滩人。幼颖悟,能文章。太平天国时弃儒学医,活人甚众。后援例捐县丞,官至知县。年85岁卒。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麻痘新编》、《摘录经验医案》、《医学及门》、《摘录经验奇谈》、《续医宗摘要》、《白喉治验新编》等书,均存。《麻痘新编》2卷,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刻本藏于上海中医大学图书馆、苏州中医院图书馆等单位[1]523;《摘录经验医案》于1914、191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1]647;《医学及门》清光绪甲辰(1904年)刻印本已由上海时中书局铅印出版[1]682;《续医宗摘要》12卷,江西省图书馆藏有铅印本[1]354;《续医宗摘要幼科》1911、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1]486;《白喉治验新编》1914年石印本藏于上海图书馆[1]598。
7.黄光霁
黄光霁,字步周。清婺源县人。潢川监生。少失双亲,伯父(黄流)钟爱之。习医术,既精,县壶于世,活人甚众。金陵、姑苏俱知其名。人以董奉比之,绘“春满杏林图”相赠,题咏者皆一时名士,侍郎景濂额之以“杏林春水”。著有《本草衍句》一书。该书手抄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1]193。此外,裘庆元将此书编入大型医学丛书《三三医书》,不过题为“著者佚名,金山农录”。
8.俞焕
俞焕,字晓园。知药性,尝与兄俞尔介、俞彦方精选药料,自制“寸金丹”、“催生丸”、“太乙灵膏”等药,施济病者,毫不取值,后又念“传药不如传方”,故订补钱峻《丹方类编》,重刊于世。《丹方类编》又名《经验丹方汇编》,陈彦吾续补后称《观心书屋经验良方》。今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观心书屋经验良方》,署名为钱峻(青)编,俞晓园补,陈彦吾续补,为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观心书屋主人刻本[1]261。
9.余燕峰
余燕峰,精医术。著有《脉理》一书,经其侄孙余显廷校补,易名《脉理存真》刊刻于世。《脉理存真》3卷,署名余显廷(廉斋、橘泉子)撰,有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慎德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1]118。又有清光绪三让堂刻本藏于山西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118。
10.汪莲石
汪莲石(1848-约1935年),字严昌,号弃叟。婺源县晓起村人,据汪莲石评本《诊余集》(余听鸿医案)一书,每卷书首均署有“婺源汪莲石先生编辑”字样,可知他确是江西婺源人氏[7]。早年因其父患病医治无效去世,汪氏痛惜之余,决心立志学医。在堂叔的指引下,开始入门,奋发攻读经典,犹重伤寒。他细研各家《伤寒》注本,觉得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后得江西舒驰远的《伤寒集注》,疑者焕然冰释,深入钻研,于是成为伤寒名家。汪氏编撰《伤寒论汇注精华》9卷,于1920年扫叶山房校印出版,现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恽铁樵等分别题跋[1]60,[7]。晚年移居上海,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疴,时有神医之誉。诸多名医曾就教于其门下,如民国初期海派医学大师恽铁樵、丁甘仁及晚近海派名医程门雪等均问业于汪莲石先生[8]。
11.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年),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等,著名中医教育学家和临床专家。他著述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未刻本叶氏医案校注》、《叶案存真评注》、《藏心方》、《女科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等,计200余万言,并在报刊发表医学论文多篇。1956年,首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在他任职期间,对中医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他幼年师从名医汪莲石,后转承孟河丁甘仁。程门雪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先行者,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上融合经方、时方于一炉,处方简洁,用药精当,以轻巧、灵动见长。晚年以后,他常接治久治不效的疑难杂症,针对患者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药,汇集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利诸法,加减变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根据病证主次标本等具体情况,先后逆从处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程门雪“余事为诗、书、金石之嗜”,且有很高的造诣。按他的说法是“借以开拓胸襟,陶冶性情,增广学殖”[9]。
婺源其他医家、医著状况
婺源有名可考的医家多达百余人,可谓繁多。现择其有记载、有著作者列入,无著作者暂予剔除。但其著作一般亡佚,仅《县志》有记载,且大多标以“已佚”、“未见传世”、“未刊”、“未见刊行”、“未见梓行”、“未付梓”、“家藏”、“藏于家”等字样。目前国内图书馆未见馆藏。这一部分书籍可能散落民间,亟待发掘整理。
1.宋代
练谦,字孟叔,婺源县人。著有《本草释义》一书,已佚。
2.元代
程汝清,婺源县城人。著有《医方图说》、《医药图说》,已佚。
3.明代
江时途,字正甫,婺源江湾人。著有《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医家争传诵之,今未见。汪继昌,字伯期,婺源大畈人。著有《痘科秘诀》一书,已佚。汪朝邦,字用宾,婺源段莘人。著有《方书集说》一书,已佚。鲍山,著有《野菜博录》,已佚。吴文献,婺源花桥人,著有《三三医稿》、《药性标本》,已佚。
4.清代
王廷桂,字任攀,婺源中云人,著有《医学集要》四卷。王炳照,字彦文,清源人,著有《命理脉诀》。王桂元,字邓林,号乔轩,清源人,著有《内经探微》2卷。王荫陵,下三坦人,编有《手录方》。方一乐,字成于,平盈人,著有《痘治答疑》。方文柱,荷田人,辑有《外科经验方》一书。朱日辉,字充美,沱川人,辑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验奇方》等书。朱文玉,字小琴,罗田人,著有《便用良方》等书。朱有治,字君平,罗田人,著有《便用良方》2卷。朱廷銮,字殿臣,号芝圃,带川人,著有《芝圃医学治法》。朱佩湘,字莞山,号蘅谿,带川人,著有《明医存养》、《脉诀》、《蘅谿诗集》等书。齐功枚,字毓麟,辑有《医方》一书。江龙锡,字策旗,曾注释喻昌《尚论篇》。江廷镛,字景昭,旃坑人,著有《江抱一公医论》、《医案参补》、《痘疹心法补遗》等书。江芬,字诵清,号秋帆,漳溪人,著有《人子须知》4卷。江南春,字敬修,号梅屿,著有《敬修医说》等书。许嘉谟,字宗武。著有《医学纂要》。吴甸,字禹南,号志堂,著有《麻诊切要篇》。吴赓飏,号也述,赋春人,著有《医考》4卷。吴梅玉,著有《医学源流》。余冠贤,字耀廷,沱川人,著有《医学险证随笔》、《活幼心传》等书。余鸿翥,字瑞三,沱川人,著有《医案》2卷。余鹭振,字彩轩,大汜人,著有《瘪痧论》。余馨,字向吾,沱川人,撰有《医理析微》2卷。汪鼎铉,字台未,汪家湾人,著有《四字病机》。汪中立,晓起人,撰有《岐黄总括》。汪元本,著有《医学心传》、《痘科辨证》。何地松,著有《针灸诀歌》、《经穴分寸歌》。张明征,字定甫,甲路人,编有《形证心法方书》。张正金,三都人,著有《痘科管窥》、《梅村便得方》。胡邦达,清华人,晚年著《证治类案》一书,未成编而卒。胡朝纲,有《医学备要》、《幼科新编》、《寄庐诗抄》。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著有《医学辨真》150卷。俞启华,字旭光,号彩亭,思溪人,著有《医方辑要》1卷、《本草释名》2卷。俞德乾,字利川,泗水人,有《麻痘科要略》一书。施成章,又名天球,诗春人,著有《痘疹心传》4卷。洪锦斋,官坑人,著有《婆心集》1卷。黄文达,号笠渔,著有《论方辑要》16卷。黄有祺,字香云,环溪人,著有《医余别论》一书。黄纬,黄村人,著有《医案》。董潮青,字芝林,编有《医林辑要》10卷。程希濂,字莲溪,城东人,著有《医学传薪》一书。程鸾池,字汝洋,纂城西人,编有《重订医林篡要》等书。程志熙,县城人,著有《脉经》、《治病杂论》。詹之吉,字润初,龙湾人,著有《伤寒旁训》、《金匮旁训》、《杂证汇要》等。詹文升,字旭初,环川人,著有《医学十四种》。詹孙恩,字世模,庆源人,著有《医学摄要》等书。詹钟珣,字含章,庆源人,有《外科集验》。詹汝震,字公远,秋溪人,编《经验良方》5卷。潘文元,字华也,坑头人,有《脾胃论》、《伤寒症》、《杂病因脉治法》、《女科症治》等书。潘文楚,字士先,辑有《仁世单方》。潘文原,字本初,桃溪人,著有《方脉纂要》20卷。潘国珍,号梅溪,桃溪人,著有《医门汇要》8卷。潘登云,字学廷,芳溪人,著有《痘科全书》12卷。
结 语
作为一县之境,婺源医家之多,著作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宋代就有婺源医家、医著的记载,如江哲“受帝钦赐”。元代载入史册的婺源医家有20余家,清代前后200余年间,婺源的医学呈鼎盛之势,崭露头角的著名医家达100余位,著作100余种。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江西古代有四大医学群体,即南康医学群体、旴江医学群体、赣中医学群体和婺源医学群体[10]。我国地方医学流派为中医学的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婺源医学也不例外。由上述可见,该县尚有几十或上百部医著散佚民间,未能整理发掘。婺源虽为区区小县,涌现如此多的名医及医著,其文化渊源也属可探讨领域。在当前地方医学流派传承发掘工作中,两省学者责无旁贷,应对婺源医学昌盛状况有所重视,从而努力发掘,认真总结,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注:本文引文除标注出处者外,均据叶义银主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版以及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影印的清俞云耕主编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婺源县志》。
1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W].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6 0,100-101,118,129,178,193,225-226,241,26 1,351,354,378,486,521,523,598,6 47,6 82.
2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2):29-30.
3刘惠玲,童光东,王乐陶.新安名医籍里考辨四则[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10-11.
4张若亭,许仕海,张星星,等.新安医家戴葆元著作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11-13.
5汪沪双.余国珮燥湿思想评介[J].江西中医药,2005,36(7):5-6.
6许仕海,陆翔.江考卿与《江氏伤科方书》[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486-487.
7戴祖铭,余信.汪莲石及其《伤寒论汇注精华》[J].浙江中医杂志,2001:16 3-16 5.
8徐松如.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54-155.
9何时希.程门雪[J].中国医药学报,1987,2(1):1-2.
10刘晓庄,秦小珑.略述江西四大医学群体[J].江西中医药,1995,26(3):2-4.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江西针灸流派的形成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编号:2009A 110)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44000)
2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46)
2014-05-06)
·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