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4-01-23季春元黄振元杨友谊
季春元,黄振元,杨友谊,邹 丽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别的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笔者对目前我国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制约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主要制约因素
1.1 专业特殊性未被凸显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大类含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其中医学技术类和卫生管理类的职业技能型特征比较突出,其他3类则需要更为深厚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因为其履行的职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这3类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标准、质量评价体系等时需要与其他类别有严格区分,以凸显其重要性,而目前我国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并未达到相应的重视程度。
美国的卫生教育划分为医学相关类教育、医学教育、护理教育3种类型。医学相关类教育类似于我国的医学技术类和卫生管理类,偏重于应用性技能培养,但对医学教育与护理教育则有非常严格的教学要求。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职业技术高中、专修学校、普通高校等。日本1975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专修学校是以培养职业或实际生活所需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定位,其专业门类中含有医疗类和卫生类,医疗类专业包括看护、准看护、口腔卫生、口腔技术、临床、检验、针灸、放射、理疗等9类,卫生类则包括营养、烹调、美容等专业。但从其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看,医疗类专业的职能主要是医疗服务,不是直接的诊断和治疗,与普通医学院校的教育有着严格的区分[1]。
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化动手能力,与普通的高职专业要求并无二致,这将从根本上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目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除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8门左右的非专业课程,加上实践学时的比例要求基本为1∶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不足,专业基础不牢,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疾患,毕业生很难胜任医护等岗位工作。此外,高职高专层次录取分数线不断创新低,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误区,制订科学、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型的定位理念,还导致了卫生职业教育办学门槛的降低、办学秩序的混乱。如目前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在开办护理类专业,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一些学校甚至缺少必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湖北省教育厅就业工作会议公布,2010年度湖北高职高专就业率排名后10位的专业中,护理专业居倒数第6。这一情况应该引起有关教育决策部门的重视。
1.2 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学和临床教学两部分,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两者呈现出极度不对称的情况。由于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利益关系,加上其教育职能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使得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教学呈现形式化、程式化、松散化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的上岗需要。
院校合作缺少经济补偿政策:普通职业技术类教育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廉价劳动力方面的利益,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可以为企业创造不菲的价值。而医院在临床教学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甚微(实习费),却要付出一定的医疗资源和管理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医院正常的诊疗效率,医院认为得不偿失,因而在临床教学投入上因陋就简,难以达到临床教学要求。
临床教学资源不充分:目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学生实习要求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据调查,这些医院每年接纳的实习生数量在100人以上,本科实习生占大多数。带教医生的职责主要是诊疗,自身的工作量较大,带教是“附加”工作,对本科生的要求较严,基本无暇顾及专科层次的实习生。事实上,实习医院实际上无法满足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所需的临床教学需要。
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国家虽然提倡医疗卫生单位参与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医院人员只是因为有评双职称的需求,到学校代代课或参与教材的编写,但并不会深入地对卫生职业教育的现状规律进行研究,所谓合作教学仅是形式而已。一些学校虽设有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但经济核算和人事管理都是独立的,职能也是诊疗性赢利单位,支持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非常有限。
1.3 基层就业难题没有破解
由扩招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得大量本科毕业生挤压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目前,临床医疗类专科生一般进乡镇医院或城市社区医院工作,护理类学生就业医院的等级也在不断下降。但由于基层医疗单位条件差、收入低,绝大多数在基层就业的学生并不安心工作,总想找机会跳槽,一部分毕业生甚至未就业先转行,这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一项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显示,主动选择到乡镇工作的仅占4.9%,选择二甲以上医院的却占81.2%[2]。
2 对策思考
2.1 严格人才培养标准
应把诊疗类、护理类专业与医技类从性质上加以区分,制订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人才培养标准。如适当增加诊疗类专业的学制、改革考试制度、提高质量要求等。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为“四+四+住院实习”。日本的临床和口腔专业皆为六年制课程,并提供学士后入学的四年制医学教育,入学要求为本科学位。香港地区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外加毕业后1年住院实习(preregistration training);台湾地区的临床和口腔专业皆为六年制,并提供学士后入学的四年制医学教育[1]。与之相比,我国诊疗类高等卫生职业教育“2+1”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岗位要求。
2.2 严格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准入
应提高高等卫生职业专业的办学准入,叫停一些不具备开办卫生职业教育资质的职业院校的招生,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是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即使护理、医疗美容等专业,同样也维系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绝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国家对此应有相关立法,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强化专业设置的严肃性。这一点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台湾技职教育虽然不断随着行业及其岗位的改变而变动,但总有相应的法规作为支撑[3]。
2.3 建立政府主导、院校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系统,双方缺少共同的利益空间。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赋予其充分的协调权力和经费支持,组织在医疗机构建立专门的临床教学部门,推动教学医院的诊疗、教学“双轨制”改革,如实行医务人员诊疗与临床教学定期轮岗制度,切实完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企业、社区的立体合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产学专利获得量仅次于美、日、德;在香港,官方设立了职业训练局,集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进工作,责权、利集中,工作效率很高[1]。这些政府主导下的职业训练模式值得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时借鉴。
2.4 切实改善基层执业条件
政府出面解决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根本之道。在当前资源配置不对称的前提下,市场调节作用有限,还是要靠政府调控:一是可增加基层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二是应改善基层卫生医疗条件;三是为基层工作者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四是建立不同层级医院医生交流制度。以上4项若能落实,可有效转变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毕业生下基层难的尴尬局面。
3 结语
解决目前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既要借鉴国外高度重视医药卫生教育、标准从严的经验,也要结合国情,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单位教育辅助的职能,建立“院校共同教育”的制度和体系,逐步解决地域、城乡及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的条件、待遇等严重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为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的目标。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实施手册(第六部分,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经验借鉴)[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79-681.
[2]季春元.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1(1):2012:89.
[3]白锦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