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4-01-23付家锋闫海霞吴伟华袁刘正柳家友王会强

种子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田间病原菌河南省

付家锋,闫海霞,吴伟华,袁刘正,柳家友,王会强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290万hm2,总产量达195.75亿kg,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茎腐病是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少则减产35%,重者甚至绝收[1]。茎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玉米茎腐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该病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

1 病原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萎蔫病、茎基腐病等,是成株期茎基部腐烂病的总称。该病的病原菌有20余种,可由一种病原菌单独或几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在我国不同地区间病原菌的种类有较大差异,主要有镰孢菌(Fusaritunspp)、腐霉菌(Pythiumspp)和细菌三大类群。在河南省,玉米茎腐病以禾谷镰孢菌和腐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茎腐病为主,细菌型茎腐病次之[2]。

2 症状

玉米茎腐病一般从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菌性茎腐病。该病害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经历一周左右,历期短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呈青枯状或黄枯状。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检查,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折倒。

一种是细菌型茎腐病,又称烂腰病,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软极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d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3]。

3 发病规律

玉米茎腐病属于土壤传播的病害,各种病原体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和种子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菌源。细菌主要借水流传播,真菌主要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菌丝体和细菌,可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再侵染,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而引起全株发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4]。

4 发病原因

4.1 田间菌源累积

近年来,随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河南省玉米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秸秆还田一方面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秸秆和病残体滞留田中,病原菌不断累积并以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导致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4.2 气候因素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与雨水关系最大。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特别是玉米生长中后期遇久旱后,而乳熟末期至蜡熟期雨水偏多,雨后突然转晴的天气,玉米茎腐病发病迅速而严重;高温、高湿是发病的有利条件,当气温在34~35℃、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病害扩展最快,这样的条件有利于茎腐病的发生与流行[5]。

4.3 施肥不合理

在河南省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多以尿素、磷肥作为基肥施入;追肥以尿素为主,导致偏施、多施氮肥现象严重,加重了病害的发生。

4.4 栽培措施不合理

近年来,选育和种植高产耐密新品种已成为河南省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高密度品种的推广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也会造成田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增加、光照不足,从而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玉米重茬、迎茬地块多,病菌残留量大,加之近年来秋季深翻地面积少,大多以旋耕为主,耕层浅,病菌残留再生能力强,加重了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茎腐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玉米遗传基础狭窄,抗茎腐病的种质资源较少,应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拓宽种质资源;同时,应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手段,选育优良的抗病自交系和杂交种。近几年选育的抗茎腐病自交系主要有吉815、京系01、冀524和沈219等,杂交种主要有郑单958、伟科702、漯玉336、鲁单981等。

5.2 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轮作

在玉米收获时,对田间病株残体应彻底清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切忌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改进秸秆还田方法,变直接还田为深翻还田或者腐熟还田,以使秸秆上的病菌分解死亡,尽量减少侵染源,清除隐患。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在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

5.3 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抽雄后,抗病能力降低,要结合追肥、培土,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促进根系吸收能力;低洼地应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拔除重病株,烧毁或深埋,避免传播。合理密植,避免田间种植密度过大。生产上要科学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搭配,坚持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肥合理配比使用,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5.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一般是病害防治的最后一个过程。选用无病植株种子,播前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1000倍液浸种2h,清水洗净后播种,可杀菌除虫,抑制玉米苗期病害的发生。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的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中期用98%的恶霉灵 2000~3000倍液灌根,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对控制病情有较好的效果[6]。

[1]李少昆,赖军臣,明博.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谭桂凤.浅谈当前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害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6,11:15~16.

[3]李英明,徐亚杰.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4:116.

[4]吴海燕,孙淑荣,范作伟,等.玉米茎腐病研究现状与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2007,15(4):129~132.

[5]李守信,谢燕飞,冷大宾.阜南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111,140.

[6]邵根成.豫南地区玉米主作区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27,129.

猜你喜欢

田间病原菌河南省
春日田间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