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2014-01-23赵宏廷李晓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赵宏廷,李晓斌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引起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常见病因,由于其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的斑块则是致病的最危险因素。颈动脉位置表浅,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的“窗口”,且CAS在全身AS中出现较晚,故CAS是AS的明显特征,可反映全身AS的程度[1]。因此,对AS的研究极为重要。

1 相关因素

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随血压水平、危险分级、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大;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病程的延长而增大;与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2]。

1.1 炎性因子 AS是炎症性疾病,炎症本身直接参与发生AS及其并发症全过程[3],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A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与AS的危险因素亦有一定的相关性[4]。有研究表明[5],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sCD40L与CAS密切相关,参与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有密切联系,MMP-8、sCD40L水平升高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变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脑缺血性卒中的发作。

1.2 年龄 年龄是AS发生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的生理性发生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系统、代谢改变、血管间质重塑等多系统相互作用出现血管老化现象,导致内膜损伤引发斑块形成,血管老化是年龄相关血管疾病,如AS、Alzheimer病的特征[6]。

1.3 高血压 高血压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过程与脂质浸润、血管内皮损伤、平滑肌增殖、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栓形成有密切联系[7]。一项关于10年血压变化和CAS的研究发现[8],45岁~74岁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CAS是普遍存在的,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46.3%~51.0%和32.8%~33.3%。

1.4 肥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内脂肪尤其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造成的肥胖,使动脉内膜上脂质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事件发生,研究表明[9]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 kg/m2,冠心病发病危险增高12%,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6%,患有外周AS的病人未来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4倍,脑卒中危险增加2~3倍。

2 治疗

2.1 西医治疗

2.1.1 外科治疗 目前对于CAS的外科治疗主要有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因CEA手术创伤大且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PT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血管再通术,以其安全、有效、微创、适应证更广泛的特点已得到承认并有望取代CEA[10]。

2.1.2 内科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AS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血脂代谢紊乱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病理研究发现斑块中心有富含脂质的粥样物质,因此降脂药物有消除斑块的作用[11],他汀类降脂药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药物,有研究发现他汀类降脂药有预防和减轻AS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凝、抗炎以及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10],常用调节血脂的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在血管内膜受损处出现聚集、黏附,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对于CAS斑块的控制阿司匹林是有效地措施,有研究表明[12]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延缓和逆转高血压患者CAS的进展。

2.2 中医治疗 CAS属于祖国医学的“血瘀”“痰浊”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日久脾胃运化失司,水湿聚而为痰,痰瘀互结而成,或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津液不能得以布散,聚而为痰所致,或因年老体衰,肾精不足,肾阳不足温煦脾阳,导致痰浊内生,结于血脉,最终导致本病发生。属本虚标实之证,与脾、肝、肾三脏密切相关,故治宜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以治标,以健脾、调肝、补肾以治本。张莉[13]运用解毒活血方案大黄、红曲微粉的配伍来研究治疗CAS斑块的临床疗效,证明大黄、红曲解毒活血配伍方案具有抗AS、调脂、降压、抗炎、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稳定斑块的作用。韩俊阁[14]应用痰瘀毒合治来观察痰瘀互阻型高脂血症及AS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发现痰瘀毒合治中药干预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有研究表明[15]益气活血汤(黄芪30 g,党参16 g,当归12 g,川芎10 g,生地16 g,丹参12 g,红花12 g,桃仁20 g,葛根12 g,甘草6 g)抗AS疗效显著,能有效消退AS斑块,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

3 结 语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CAS,更加深入的探讨CAS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元芳芳.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8,23(12):2061-2063.

[2] 王秋风.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生存质量相关性评价[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3] 徐礼五,齐晓玲,余洋,等.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8):695-697.

[4] 叶平,王节,肖延忠,等.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146-148.

[5] 何国林.白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8及CD40L与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7.

[6] 李贺,李玉明,周欣.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变化及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5):389-391.

[7] 白春锦,周瀛,王丽,等.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高血压分期、分级及血脂等指标变化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45-147.

[8] 王薇,赵冬,厚磊,等.1 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2(11):1017-1020.

[9] 孙宁玲,喜杨.高血压与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82.

[10] 王平平,高利.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2):125-128.

[11] 张永全,褚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95-797.

[12] 彭化生,孙翠云,吕红霞.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15-18.

[13] 张莉.大黄、红曲配伍方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14] 韩俊阁.痰瘀毒合治对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反应调节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5] 陈文实,张锋,李仁柱.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8):677-679.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